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 > 正文

福州:服务优,保障公共文化权益均等

2018-08-13 09:11:16 蔡传春 周兰 林玫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不论城乡,演出送到家门口;不论群体,人人既当观众又当“主角”;不论喜好,你点单、我安排!

文化新风吹拂榕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得益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

作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2015年以来,福州市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提振精气神,勇于攻坚克难,基本实现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高效便捷的服务能力和共享机制,规范持续的组织支撑和保障机制,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对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便捷共享文化成果的基本权益,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福州市创建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表示。

载体支撑,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连日来,福州鼓楼区灰炉新苑、台江区福机新苑,连江县黄岐半岛等地热闹非凡,一系列文化惠民演出在城乡轮番上演,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乐享免费文化大餐。

家住鼓楼灰炉新苑的陈一琴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还不用花一分钱,而且不耽搁看孙子、煮饭,让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

这是福州市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惠民“六进”活动,即文化惠民进社区、农村、校园、军营、企业、广场。这项活动已坚持开展十多年,每月至少组织一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惠民演出,并将老年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覆盖全市,普惠共享,受益群众超过80万人次。

从“唱主角”转为“抓协调”,引导各级资源充分流动,专业文艺人才与普通市民共同参与,成为福州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一大亮点。一方面,福州积极探索以“总分馆制”运行模式,由市群艺馆统筹策划,县(市)区点单、中心馆配送,全年70%以上的演出汇集了省、市、县(市)区多个文化馆的优秀团队与作品,实现了各级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在活动、表演、评奖和比赛中挖掘、锻炼和培养多才多艺的社区文艺骨干,激活基层文化细胞,目前全市各村(社区)活跃着近7600支业余文化队伍,综合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除了文化惠民“六进”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榕图大讲堂”等一批惠民利民的文化服务品牌,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过程中打响名声,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州样本”。

此外,各地深入开展“一乡(街)一特色”“一村(社)一品牌”活动,如长乐区的“百姓舞台梦想秀”、永泰县的“周周乐”等品牌活动都成为当地响亮的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年均超过2.7万场,“戏曲进乡村”演出年均达1万场以上。

需求导向,文化服务兼顾共性个性

“从前是演什么看什么,现在则是想看什么点什么就看什么。”今年端午节,随儿子从福州城区回闽侯老家过节的陈林平老人,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在家门口欣赏到了国家一级演员王秋怡的评话表演,而且还是免费的!这是陈林平的儿子端午前在闽侯“周末农家戏台”点单台为父亲点的。

不仅可以在网上点单,还可以直接“点将”。闽侯县推出网上“公益点将台”,在全县范围内征集文艺节目,形成数据库,推行“点单式”服务,努力做到文化下乡演什么节目,群众说了算。同时,将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志愿者纳入公益讲坛的教师团,群众直接可以“点将”。

将文化产品转化为“菜单”,供市民挑选,是福州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福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福州积极探索开展“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订单式服务,借助“互联网 ”平台,通过网上留言、网上问卷等方式收集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并根据群众所需、结合节假日等重大活动提供配套服务,包含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少儿培训、舞蹈培训、图书分享会等,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深受群众喜爱。

据介绍,目前点单服务已在全市推广,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从单向供给向供需对接转变。

同时,福州市主动拥抱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全力开创“互联网 ”公共文化工作新模式,提高数字服务的能力,让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