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为市民讲解茶文化。 福州新闻网8月1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文/摄)昨日,“茶通人心”系列公益讲座再度在市图开讲。这一次,茶学专家、来自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副教授陈康,围绕近两年福州兴起的“白茶热”,为市民解析了一个外行也能看出门道的“白茶江湖”。 陈教授长期从事茶叶加工、审评、教学,他从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多个方面分析,不仅教会大家品尝各类白茶的独特风味,更从专业角度将茶叶的制作工艺全面剖析。 白茶的历史之辩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中的这则记载,常常被人们当作中华茶文明的开端。于是,有人便抓住“不炒不揉”的工艺特点,将这4000多年前的“茶”附会为白茶。但现代意义上的白茶,其创制时间距今仅有200多年的历史。 但即便这不长的历史,在江湖上,关于其诞生地及确切时间至今仍是有争议的公案。著名茶学家张天福认为,“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 陈教授也倾向此说:清嘉庆初年(1796),福鼎人用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又称土针)。而政和开始生产白毫银针的时间则要到光绪十五年(1889)。 药用之说从何而来? 在昨日的互动交流环节,市民们的提问多数集中在白茶的功效之上。在民间,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美誉。那么白茶的“药用价值”之说从何而来?可有科学依据? 陈教授说,由于加工工艺简单,白茶较多地保留了鲜叶中的茶多酚,同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P。茶多酚能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从动脉壁移至肝脏,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同时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和渗透能力。茶中所含的茶碱类物质能扩张血管,使血液流通,有利于降低血压。 除了多项国内外研究,陈教授还提到,福建农林大学在以四氯化碳肝损伤小老鼠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实验中,发现白茶能显著降低小老鼠的转氨酶和丙二醛含量。 |
相关阅读:
- [ 06-17]第八届全国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举行
- [ 06-16]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大田举办
- [ 03-12]茶学带头人破解误区 市图茶文化系列讲座“火”了
- [ 12-27]全国茶学研讨会在京举行福清市推介本土茶文化
- [ 12-26]全国张天福茶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