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两股力量交织融合,激发出福州公共文化服务的无限活力—— 政府提供文化场所,换来社会机构专业化服务,为基层群众带来高质量、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提供财政保障,向社会招聘人才,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承接主体接受监督,搞活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自2015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福州市不断完善组织支撑和保障机制,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能力和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累了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经验与成果。 顶层设计 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每个星期,闽侯县文化馆都会举办两场公益舞蹈培训,由当地颇为知名的培训机构蒲公英舞蹈艺术中心老师授课。这不仅吸引附近居民纷纷来学,而且为闽侯县青橄榄舞蹈队源源不断输送了人才,每年参加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 “这是我们创新探索‘场所换服务’模式后的收获。”闽侯县文化馆馆长林琳说,馆里用闲置舞蹈排练厅的使用权,与蒲公英舞蹈艺术中心置换公共文化服务,“除公益培训外,更大的收获是全年免费的舞蹈演出,无论是在县城礼堂还是乡下广场,群众都能欣赏到舞蹈艺术”。 公共文化空间从“沉睡”到人气十足,正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基层群众带来高质量、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群众需求日益广泛和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配置、供给数量、队伍建设等方面难以跟上变化速度,文化机构自身已经“力不从心”。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15年起,福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探索建立多方参与机制,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痛点”建立制度保障。 多渠道投入,注入资金活水。全市募集社会资金超过8亿元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长乐区发动民营企业家、海外华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市场运作的“三三制”融资模式,建设和改造了一批覆盖城乡的文化基础设施,“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 牵手社会力量,服务更有质量。近年来,“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成为高雅艺术殿堂,芍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场所换服务”让公共文化场馆最大程度发挥效能……通过政府扶持、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提升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016年4月,在区财政保障下,鼓楼区文化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区财政保障的编制外区文化馆、街(镇)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22名,先后收到了300多封求职简历。 经过专业培训,22名街镇文化专职人员上岗服务。按照“1 1 2”基层文化管理模式,即每个街镇均指定1名分管领导,配备1名专职文化站长及2名文化专员,为区文化馆、街(镇)文化站注入新鲜血液。 “人员不专业和流动性强,是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配备文化专干的模式,有助于破解这一痛点,这一模式已在全市推广。”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福州通过引进、招聘、调剂等手段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考核管理和业务培训,初步建立起一支由专业文化人才、群众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艺术扶贫工程,播撒艺术人才种子。2005年,福州市启动“艺术扶贫”工程,由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赴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开展公益性艺术课程培训和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10多年来,通过与35所贫困、边远地区学校共建,受益师生达数万人次,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提升,还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潜力的艺术苗子。 “除派遣本单位业务干部外,还广泛发动全市文化馆站、文艺院团专业技术人员,非遗传承人,基层文艺骨干和中小学、高等院校教师等作为志愿者。”福州市群众艺术馆负责人说,目前福州市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近1.5万人,服务基地380多个,开展活动逾千次,累计受益人数达30多万人次。 文艺骨干培养,激活基层文化细胞。“激情广场大家唱”平台骨干声乐培训、新编广场舞培训……福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福州市各文化机构演出团体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仅去年一年,福州市群众艺术馆各类培训就达80多项,授课5000余课时,受训群众达37万人次。全市各村(社区)活跃着近7600支业余文化队伍,综合文化艺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资源整合 完善共建共享机制 6月5日上午,家住闽清县的黄先生用闽清县图书馆读者证在福州市图书馆借阅了《光阴》一书。几天后,他在闽清县图书馆还了书。“‘通借通还’实在太方便了。”黄先生说。 通借通还的实现,得益于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建设。“读者只要走进全市两级13个公共图书馆,就能享受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的‘一卡通’福利。”福州市图书馆负责人说。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福州市加快布局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出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市图书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中心馆,统筹制定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等,实现公共图书馆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不仅如此,福州还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地理优势,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和服务。如省图书馆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在鼓楼区全部10个街道建设图书分馆进行业务指导,实现图书文献通借通还。 创新机制,让图书资源从省到市、县多级流动,是福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便捷共享文化成果基本权益的缩影。 总分馆制,促进文化资源流动。由福州市群艺馆统筹策划,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共同参与,以县(市)区点单、中心馆配送的形式,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双向流动。据统计,全年70%以上的演出汇集了省、市、县(市)区多个文化馆的优秀团队与作品,充分调动了各级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数字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鼓楼区建成全省首家数字图书馆并对外开放,闽侯县“文化一点通”智能终端让乡镇也能享受省级图书馆资源,“相约九日台”等文艺演出可通过微信平台免费索票……近年来,福州市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加快建设“福州数字文化地图”项目,让公共文化服务更高效、便民。 有福之州,文化共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福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已至,全市上下正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向文化强市的梦想阔步前进。(蔡传春周兰 林玫)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