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4日,一场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在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来自全省幼儿园的300多位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新形势下儿童美术教育的正确路径。“儿童美术教育应含有五个方面,包括艺术鉴赏、文化理解、思维创造、审美情趣和美术表现。
现场展出的少儿美术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对此,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多年的吴知认为,“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很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自由天性,未来的艺术教育更需要从“工笔”向“写意”转型,从关注技术转为关注艺术,尽情释放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美术教育应含有五个方面,包括艺术鉴赏、文化理解、思维创造、审美情趣和美术表现。”在吴知看来,少儿美学按照年龄可分为四个阶段,4.5周岁-8.5周岁为美学思维启蒙阶段,主要任务是唤醒美的意识;8.5周岁-10.5周岁为思维转换阶段,要进行审美和综合技能的平衡训练,让二者相结合;10.5周岁-12.5周岁为综合修养阶段,主要突出综合材料的合理巧妙运用;12.5周岁-16周岁是专业转换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开展素描、色彩、速写等专业课程学习,更加系统学习理论。 吴知以画一片绿叶为例,传统教学方法是搬出范本,教会孩子构图、上色,就不再深入。吴知建议,教师可以多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把叶子放大一百倍看看是什么样子”、“叶子也有生命,它呼吸起来是什么模样”等,每个孩子都会画出独特的理解,而这就是可贵的思维创造力。 “因此,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特征,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家长不应苛求过多,教师也不能照本宣科,要引导、启发儿童展开探索未知的世界,那么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会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超越教师。”吴知说。 晋安区实验幼儿园教师陈佳表示,研讨会聚焦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过程中的困惑与误区,无论是学理层面的引领还是实践层面的展示,都为儿童美术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孩子需要学的是审美而不仅是画画,我们应逐步改进课程体系,向艺术靠近,让教育还原。” 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福州市民办教育协会共同主办。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