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序快速的征迁工作,保障了冶山春秋园及时建成开放。记者池远 摄 普惠民生:四成拆旧用地用于公共配套建设 来到鼓楼区鼓东街道观风亭社区,社区居委会主任吴靓带着记者参观社区里正在整治中的屏东河和建设中的串珠公园。“这个串珠公园贯通后,全长有3公里多,是周边居民散步的好去处。公园建设用地是拆除红墙新村旧屋后腾出来的,建好后不仅回迁的征迁户能享受到这么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周边居民也跟着一起受益了。” 正如吴靓所说,旧屋区改造不仅改善了旧屋业主的居住条件,同时拆旧后建成了一批道路、公园、学校、养老设施等,提升了周边环境,补齐了民生短板,是一项普惠性的民生工程。 鼓楼区旧改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区共启动旧改项目57个,包括2017年下半年以来重点开展的内河整治涉及的房屋征迁工作,征迁土地面积近2000亩,其中40%土地用于建设公共配套。区旧改办负责人介绍:“以去年实施的古乐路及周边旧改项目为例,约134.14亩旧改用地,拆平后超过1/3的地块用于建设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新建幼儿园、扩建闽江学院附中和鼓五小,同时还将配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现在这个片区的一条新建道路——海底东路正在建设,可打通五一路至六一路,片区群众出行更方便了。” 旧改不仅让生活环境更宜居,也让一批文物和古建筑受益。区博物馆副馆长陈莹告诉记者,在前几年的于山北坡旧改项目中,有10多处文保单位得到修缮。今年,结合冶山文化公园及其安置地旧改项目,冶山公园内的省级文保单位仁寿堂和市级文保单位欧冶池遗址也得到了修复。 涉迁居民李珊璋—— 旧改是好事 盼着住新房 “我们的新房就在那片地上,旁边还有内河和小公园,条件可好了。”24日上午,李珊璋又一次来到鼓楼区鼓东街道红墙新村旧址,看着进行中的内河整治和新路建设,不禁畅想起未来的生活。 年过七旬的李珊璋是一名退休小学老师,上世纪80年代就住进了红墙新村。“房子是我公公的。公公、婆婆还在世的时候,三居室的房子里,最多住了7口人。”李老师说,四代同堂虽然热闹,但很拥挤。而且,红墙新村是预制板房,建好至今已经四五十年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担心房子的牢固问题。新村外的路面修整变高后,新村成了“洼地”,每到台风暴雨天,住在低楼层的住户都怕房子被淹。“我家就住在一楼,印象中被淹了有四五回了。每泡一次,就要换一次地板,跟装修公司的人都熟悉了。”李老师苦笑着说,最严重的那次,家里积水约80厘米深,冰箱等电器无一幸免。 “我们住低楼层的,怕雨天,住在高楼层的,因为房子没电梯,上下很不方便。”李老师告诉记者,去年,红墙新村被列入旧屋区改造的消息传来,住户们很支持,“旧改是好事,我们都盼着能早点住进新房,签约前一天晚上七八点,大家就开始排队了,签约当天上午8点多,我就办完了手续”。 李老师家换得一套原拆原迁60平方米的房子,和得贵路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我现在就租在这附近,就盼着新房快些盖好,我们能早点搬新家!”李老师开心地说道。 社区干部陈绿漪—— 征收工作不怕难 群众需求挂心间 昨日上午,初夏的阳光洒在冶山春秋园,茂密的树荫,静谧的景色,令人陶醉。每当路过这里,陈绿漪总会想起公园开放前的那段“征收时光”。 半年多前,这里还被几栋旧房包围,瞧不出公园的模样。去年11月,欧冶池至城隍庙周边旧屋区改造项目启动,项目的推进情况,直接决定冶山春秋园一期是否能在今年春节前按时开放。为此,时任中山社区党委副书记的陈绿漪,三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奔走在入户沟通和多方协调的路上。 项目征收的大多是单位产权房,特别是中山路23号41座,五层高的楼被14家商户租用,有的商户刚花了十几万元装修店面。大家担心得不到装修赔偿,搬迁并不积极。陈绿漪在前期入户时就收集了大家的诉求,上报街道与区相关领导,把商户的需求和难处转达给业主单位福建省商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业主单位同意支付装修赔偿,但是按照流程,赔偿金到商户手中还需要一段时间。“万一先搬走了,拿不到赔偿怎么办?”一些商户心中存疑。“企业或许会走,但社区不会跑。你们有什么事就来找我,一定给你们解决!”陈绿漪挨个儿登门拜访商户,解释情况,并拍着胸脯做担保。一回说不动,就多去几回。商户们终于被陈绿漪的真诚打动,同意按时搬离。目前,商户们都已如约收到了装修赔偿。 “征收无小事,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考虑他们的需求。”陈绿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居民“争取”临时进出便道,帮助搬离的企业找仓库,为涉迁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合法范围内为涉迁居民争取最优方案……短短几个月里,陈绿漪和同事们为涉迁企业和群众解决的问题数不胜数。在他们的努力下,冶山春秋园一期在今年春节顺利与广大市民见面。 旧改方案出炉背后的故事—— 精打细算做谋划 数易其稿为优化 本月初,火巷旧改项目进场,正在做入户宣传等工作。“这个项目从去年8月开始谋划,模拟了将近十稿。”区旧改办负责综合工作的程祖莹告诉记者,每个旧改项目从前期谋划到方案出炉、正式进场,至少需要一年的准备时间,在此期间,数易其稿是家常便饭,为的是寻求最优化的方案。 前期工作主要做什么?“对计划改造的旧屋区项目进行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初排安置需求。根据规划用地功能,模拟地块可建方案,并与市规划局沟通方案的可行性,确定地块可提供安置的住宅量。”小程说,“如果安置房源不够,还要统筹调配全区房源,争取市级房源,做好安置房源拼盘。货币安置的价格大约多少,也得考虑。”此外,还要优化经济平衡方案,根据市规划局意见调整退距、建筑高度等。像古乐路周边旧改、红墙新村周边旧改方案都曾改了十几稿。 “旧改牵涉面广,前期工作必须扎实。”程祖莹的同事张辉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片区有多少名60岁以上老人、70岁以上老人、80岁上老人,都得摸排清楚,“因为老人不好租房子,什么样的老人拿现房好,什么样的老人拿回迁房好,前期工作做细做实,后续工作才好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