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 > 正文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2017-12-27 07:06:37 邱陵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人物名片】

林樱尧,1951年出生,福州人。经历过上山下乡,1974年进入福建交通学校,1976年进入马尾造船厂当轮机钳工,后转至企业宣传部门,兼任厂史研究,历任马尾造船厂史陈列馆馆长、党群工作部部长、党办主任。现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市船政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十年来,他以研究马尾船政文化为基点,涉足了中国近代造船史、海军史、航空史等方面的研究领域,致力于弘扬船政文化品牌。在他的努力下,2004年,“马尾造船工业旅游”成为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在国内船舶企业中仅此一家;2005年,以马尾造船厂史陈列馆为主体的船政文化参观点,被中宣部列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1872年,福建船政建成中国第一艘木质二等巡洋舰“扬武”号操练图。

一辈子,一件事,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这就是近来频繁提及的“工匠精神”,以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为内涵实质。现年66岁的林樱尧,从1976年跨入马尾造船厂开始与船政文化结缘,41年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在探索船政文化的崎岖山道上奋力登攀,征服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缓缓地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一件事情,不容易。我平平淡淡地,诚诚恳恳地总算做了这件事情。”两年前去世的马尾文史研究前辈陈道章,是林樱尧从事船政文化研究的“引路人”,始终用“一种常人少见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影响着林樱尧,令他忘却虚名浮利,回归内心的宁静,前行在一条看似孤独却充满魅力的路上。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1889年,福建船政建造的中国第一艘钢质炮舰 “平远”号入编北洋海军,成为主力军舰之一。

1866年,历史选择了马尾。福建船政,用短暂的辉煌历程,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第一艘千吨级轮船、第一艘钢甲军舰、第一所新式学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架水上飞机、第一批留欧学生……马江之滨、罗星山畔,福建船政孕育太多中国“第一”。

2017年12月初,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正式出炉,马尾船政建筑群位列其中。官方给出的上榜理由是,开风气之先河,大胆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

在林樱尧看来,作为闽都文化四大品牌之一,船政文化是海洋文明的时代结晶,也是构建当今国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其所蕴含的思想财富,更是灿烂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船政文化博大精深,用‘海量’来形容绝不为过,我只做了一点点,远远不够,希望能有年轻人来接班,我愿意全力帮助。”退休6年却仍扎根在厂里忙碌不停的林樱尧恳切地说。

1867年,船政建设全景图。

打赢“船政”与“船政局”一字之争,唱响船政文化品牌

闽水泱泱,被誉为“中国塔”的罗星塔兀自耸立。沿罗星塔往北一公里,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战舰的现代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中国首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林樱尧递来的一本由马尾造船厂编撰的船政文化知识普及手册中,船政精神被他归纳为五行40个字,深得社会各界认可:

艰苦创业,为国图强;

崇尚科学,勇于变革;

砺志进取,精益求精;

博采众长,科教创新;

反对侵略,忠心报国。

船政文化的核心内容,由此可提炼凝聚为爱国主义。“继承船政爱国精神,是我们今天弘扬船政文化的首要着眼点。”林樱尧说。但是,“船政文化”一词的出现,却源于三十年前国内史学研究界对于“船政”和“船政局”的“一字之争”。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1919年8月,福州船政局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甲型一号”水上教练机,最大时速120公里,配双座双操控系统。

1987年,国防科工委委托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编写一本《近代中国舰艇工业史料集》,目的是要盘点一下,旧中国到底形成了什么规模的海防军事工业。作为马尾造船厂的宣传骨干,他应邀参与编撰工作,一干就是6年。这期间,他研读了大部头的《船政奏议汇编》《洋务运动》《海防档》等许多文献资料,系统了解船政的发展脉络、成就和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给“福建船政”定名。

当时,编委会里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四局两坞”是中国最早的造船企业,即江南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广东军装机器局和大沽船坞、旅顺船坞。林樱尧从史料中发现,晚清时期对马尾造船厂统称为船政,直属中央,地位规格比江南机器制造局高,民国以后才叫福州船政局。

“别看‘船政’和‘船政局’只有一字之差,但性质和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同了。”林樱尧指出,“船政”是国家管理造船的最高机构,全称是“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船政大臣沈葆桢是前江西巡抚,有“专折奏事权力”,直接对清朝最高统治者负责;船政局则是生产机构,去掉了行政管理职能,成为专业造船厂。因此,他认为应以“福建船政”定名更为合理。

在多次的编纂会议上,林樱尧据理力争,还举荐船政史学研究界前辈陈道章出山,用史实说话,尽力阐释,终于使大家形成了共识,确立了晚清时期的马尾造船厂应定名为“福建船政”。国防科工委同意了这个定名,并表示在今后出版的教科书上,以“福建船政”作为晚清马尾造船基地的正规名称。

打赢了这一场“战役”,林樱尧如释重负,至今引以为荣。

船政名称的确立,才引出了“船政文化”名词的出现。1996年12月,在船政创办130周年之际,船政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办,众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到会参加。从此,船政文化的品牌开始唱响。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1869年,福建船政建成的中国第一艘木壳蒸汽机兵商两用轮船“万年清”号下水前夕。

扎根马尾源于前辈嘱托,找回“失散”车床成为“镇馆之宝”

41年扎根马尾研究船政,林樱尧坦言,回想起来,他参与船政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

1951年,林樱尧出生在仓山的一个造船世家,祖父曾是福州造船界的领军人物。1969年,跟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林樱尧在福建沙县山区插队务农。五年后,经农民乡亲推荐,他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福建交通学校,主修船舶轮机。毕业后的1976年,林樱尧就被分配到马尾造船厂,当上一名轮机钳工,从此就再也没离开过厂区。

1983年春,正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省直中文班学习的林樱尧接到厂里一纸调令,派往新组建的党委宣传科工作,兼做厂史搜集整理。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1994年,由林樱尧参与编撰的《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出版。邱陵 摄

“1984年,正值中法马江海战一百周年祭,马尾昭忠祠重建,我介入了一些工作,也认识了陈道章、陈公远两位船政老前辈。”林樱尧还记得,有一次,陈公远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不要去想当官,也不要想发财,好好地为马尾地区的文史做一点事情吧。”林樱尧当时有些不解:自己不是本地人,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才敢放心把担子托付给我?

虽然悟不透老前辈的用意,但林樱尧已经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两年后,马尾造船厂决定将船政时期的绘事院设置为厂史陈列馆,负责筹建工作的林樱尧与两名同事提前花费一年,辗转上海、北京、西安、长沙等地,奔走于各大藏书楼、历史档案馆,将有关船政的史实资料翻了个“底朝天”。

为了带回史实资料,很多时候林樱尧与同事必须手抄。腊月里,天气冷得刺骨,他们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只能搓一搓,暖和一些,然后继续抄写”。就这样,他和同事白手起家,居然搞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厂史陈列馆。后来,这个场所接待了一批批慕名来访者,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位于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外景。邱陵 摄

这么多年来,面对许多调岗机会,他再三思量,还是决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今天。

还有一件事,让林樱尧颇为自得。1995年的夏天,时任马尾造船厂宣传科副科长的林樱尧要去寻找一台“失散”了多年的旧车床。

原来,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的黄祥顺给他转来两幅旧车床的彩色照片,并说明被安置在了罗源县农机厂。照片中能清晰地看见一张铭牌,上面刻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同治十年即1871年,为福建船政创办的第五年,无疑是船政的早期设备,林樱尧觉得,若能找回,不但可为厂史陈列馆增加一件实物,也是对福建船政工艺水平的一个有力佐证。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船政创办初期的车床,现在被安置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邱陵 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尾造船厂曾经“处理一批废旧设备”,根据林樱尧的推测,这台旧车床很有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流散出去的。

林樱尧约上一名罗源籍的同事,一起出发去寻找它。到了罗源后,林樱尧才得知机床已被卖往宁德市。多番打听,他终于在古田县杉洋镇的一个山村作坊里找到了它,机床的新主人正在用它“车木头”,还加装了电机。

询问之后才得知,在机床被屡次转手的过程中,也不知哪个卖家担心这机床太古老,卖不出好价钱,把铭牌也敲掉了。他随即掏尺测量,总长350厘米,两导转间距30厘米,导轨平面至地面的距离为94厘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可满足基本的生产需要。但是,因对方要价过高,林樱尧请示上级后只得作罢。

1997年,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开始筹建,受馆方委托,林樱尧再一次前往古田县,将旧机床购回,因其唯一性,很快成为“镇馆之宝”,与日益升温的船政文化一起备受关注。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2006年,法国友人魏延年(右一)带着珍贵的历史照片来到马尾,林樱尧(中)接待了他。林樱尧供图

结缘法国友人获赠珍贵照片,呼吁关注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一百周年

2006年11月23日,也就是福建船政创办14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个月,一位年过六旬的法国老人辗转来到马尾,他叫魏延年(中译名)。退休前,他是一名核能专家,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

魏延年说,他收集了许多19世纪福州的老照片,其中一些与船政有关,但没人能解读出其中内容,因此,他特地带着这些照片,到船政发源地马尾寻找答案。

接待魏延年的正是时任马尾造船厂党办主任的林樱尧。“魏延年的中文说得不错,他告诉我们,1975年起,他便一直四处收集有关日意格以及福建船政的资料,也想到福建亲眼看看造船厂、看看船政学堂。”林樱尧说。

日意格,是船政创办初期由左宗棠聘请的船政正监督,主持造船业务的设计、管理工作。他在福建船政工作了整整20年。这些照片,都是魏延年花重金从日意格的后代、邻居手中买来的。

林樱尧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十分激动。“在三楼小会议室桌面上,他把照片一张张排开,仅是瞥了一眼,我的心脏就快速跳动起来。在众多照片中,有不少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船政早期厂区基建、新船制造、马江海战后的情形和马尾地貌的照片。照片极为精致,清晰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福建船政的状况。”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2016年,由林樱尧编著的《船政史谭》出版,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邱陵 摄

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造船工业曾留下不少文献资料,但图片却不多见,而早期木壳船建造阶段的生产照片,更是鲜见。林樱尧心动不已,他委婉地向魏延年表示,希望能得到照片。但对方称,这些照片质量不高,等回头再整理出更加清晰的照片,三天后通过电子邮箱发来。

中午吃饭时,林樱尧脑海里还在琢磨着照片的事情,对用餐毫无胃口。三天过去了,邮箱里空空如也;又过三天,还是没收到照片。正在他失望至极的时候,魏延年的友人杜立言打来电话,告诉他一个天大的喜讯——魏延年将在第二天傍晚带着放大好的照片赶到马尾。

2006年12月1日18时,林樱尧和同事去机场迎接魏延年一行。飞机晚点,将近20时,魏延年才带着一大箱行李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在去下榻酒店的路上,林樱尧才知道,魏延年发现通过邮箱传送图片的清晰度不够,就请人用数码高保真还原照片技术进行制作,一共25幅。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2006年,林樱尧担任主编的《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资料集》由福建省音像出版社出版。邱陵 摄

原以为魏延年可能会出高价售卖照片,不料,第二天,林樱尧意外地收到了一份赠送协议。“这份协议书着重强调两点:一是要求这些照片要放在船政轮机厂长期展示。展板由我方负责;二是版权归魏延年先生所有,第三者要使用必须经过他的同意,并在照片上注明‘魏延年提供’的字样。”林樱尧解释,魏延年之所以特别做出强调,是担心人们辗转翻印,使照片的质量下降。“整个协议没有涉及要支付费用的内容。我非常感动,他是个令人钦佩的‘无私奉献’的法国友人。”

“魏延年带来的照片,反映了船政的早期建设和船舶建造,对于研究近代中国的造船史、海军史、科技史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甚至是填补了图片资料的空白。”林樱尧表示,此后他与魏延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而魏延年也数十次到访马尾,每次前来都带来珍贵的史实资料,“他说要把照片留在老乡一百多年前工作的地方,见证中法友谊长存。”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林樱尧退休之后还在此继续工作六年。

通过不断发掘的史料,林樱尧撰写了大量涉及我国工业发展史、海军史、航空史、科技发展史的学术文章,发表于省内外有关刊物上。他还担任马尾区船政研究会和福州市船政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每年一辑的《船政文化研究》,他不但自己撰稿,还参与组稿、审稿、改稿。有一回,他利用双休日连续审改稿件,因疲劳至极晕倒在办公室。“有些人冷嘲热讽地说,一把年纪了,还研究什么船政文化?我最不开心的事,就是别人不理解我。”林樱尧尽管委屈,但仍然相信自己的坚守是对的。

1918年,福州船政局附设海军飞机工程处,组建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2018年是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一百周年,我希望社会各界能关注,纪念不仅是展示曾经的辉煌,更在于缅怀先辈们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弘扬他们不惧牺牲为国献身的壮烈情怀。”林樱尧动情地说,马尾是近代中国海军的根基,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发祥地,应牢牢铭记,永世不忘。

如今,为做大做强福建造船工业,马尾造船厂迁至闽江口粗芦岛,原址要被打造成船政文化产业园。年岁渐高的林樱尧一直有个心愿:“我希望这个事业能有个既懂得造船专业技术,又能够潜心研究史料的年轻人来传承,把150年的船政文化交给下一个150年。”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1883年,福建船政建成第一艘铁木合构军舰“开济”号,又称铁胁船,这是放置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的模型,比例为1:14.7。邱陵摄

【各方评说】

李振均(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每一位入职马尾造船公司的新员工,通过了解工厂的发展历程,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激发出献身祖国造船工业的热忱。林樱尧长期以来致力厂史研究,进而扩展对船政史实的深度挖掘,写出了不少阐述船政文化现象、弘扬船政爱国精神的文章。数十年来他不懈耕耘,把许多模糊不清的史实明朗化,其中不乏见解独到、考证有据、观点新颖的论述。这些文章或在厂内外报刊发表,或做专题讲座,让年轻一代从中获取历史启迪,吸收正能量。——摘自林樱尧著《船政史谭》

陈道章(福州市科协原副主席、马尾区政协原副主席):目前研究船政文化的学者国内外都有,但还不是很多,钻研也不够深入。希望是有的,在马尾就有几位长期热衷于船政研究的人士,本书主编林樱尧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位,他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条件,于纪念船政创办140周年之际,编纂了《船政研究集萃》,五年后,经修订再版。在几年一次船政图集审稿会上,本书主编提出研究船政文化应有更细腻的“马尾学风”,认为这个学风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摘自林樱尧主编的《船政研究集萃》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船政时期工人住宿的平房。

孟丰敏(福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认识林樱尧老师缘于一次偶然。那时我的朋友要拍摄一部和船政有关的电影,便邀请我一起去马尾拜访林老师。路上,朋友不断称赞林老师的船政历史的专业深度,说早已恳请林老师担任影片顾问,希望我在福州文化研究上能向林老师看齐。我深以为然,想着埋头在古老历史资料研究中的顾问专家,神情一定多么严肃庄重,见到林老师后却大跌眼镜,这简直是一位老顽童啊!我们到他办公室没几分钟,已经开始不由自主地“嚣张”起来,几乎打算搬空他的书柜。他很慌张,不知所措地发愣,最后很专业地指出哪些书对我们有用,哪些人是“不怀好意”地不让他读书。我们笑得前仰后合。于是,我们开始一本正经地向他求教,结果林老师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让我们瞠目结舌,不敢乱说话,生怕一张口就是“白丁猪相”。在和林老师长期的交往中,我除了敬佩他的学问,更敬佩他严谨治学的态度。

因为他是船政专家,常有人打电话来,像考学生似的瞎提问题。他是认真的人,不管谁提的问题,都要引经据典地求证,保证回答得没有错误。可是有些人太随意,甚至是恶作剧,便让这个天真的老顽童非常烦恼。他不愿意和人在学术上玩笑,又不想言语不妥伤害别人,所以宣传和成名对他而言是个负担和烦恼,他躲之不及。

林老师做学问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对生活知足常乐,待朋友真诚善良,而他可爱的性情更值得晚辈当家里大哥来亲近交往。

张文朝(福建影视人)我有缘认识林樱尧,是以筹拍院线电影《马江海战》之由,经人介绍而与之相识的。接触次数不多,但彼此颇投缘。他对马尾船政史如数家珍。每次见面,他总要送我几本有关福建船政文化方面的书籍。他说这些书籍都是他的“宝贝”。所以,我有机会从中接触到福建船政文化的一些史实。他还为我们电影编剧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读本。他不太像无趣的学究,倒像个可爱的老顽童。他是有血性的人,遇见不平事,爱憎分明,颇有个性。让我想到100多年前,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的那些血性男儿。如今他退休多年,却退而不休,仍然致力于传播福建船政文化,并乐此不疲。在我眼里,他永远都是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的好馆长。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马江海战法舰发动突然袭击,我福建海军全军覆没。

【代表作品】

曾以副主编身份,参与编撰《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编著有《船政研究集萃》《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史料集》《船政史谭》,合著《福建船政大事记》(增订本)等。

(本文所配图片除了署名外,均由法国友人魏延年提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