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家训文化不仅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凝结着先人们智慧与精神的宝贵遗产,同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头寨的精美木雕。 四六分配的耕读“潜规则” “耕者十之六,读者十之四,这讲的就是当时竹头寨黄氏耕读家风的潜规则。”80岁的黄修朗如今仍致力于白云乡历史文化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当时,村民的生计主要依靠农耕畜牧,却极其重视读书教育,并认为这是子孙走出深山,出人头地的机会。为了让两者兼顾,先人除了立下“读者”和“耕者”按四六比例的分配外,还规定在农忙时读者必须参与耕作,农闲时耕者也得跟着一起读书。 黄修朗老人说,对于耕读家风氛围的营造,先人有意识从娃娃抓起。针对学龄前的孩童,父母会领着他们在自家祭祀的孔夫子像前,早晚焚香礼拜,并背诵《圣人经》。同时,每个孩童几乎人手一本《课童常礼序》,里面归纳总结了包括衣食住行、言语视听、作揖下拜等28条规范。“那时候,逢祭祀、扫墓,长辈们免不了让孩子们背《圣人经》。”黄修朗老人说,此外,学好《五言杂字》、珠算、写条据是当时耕读的最低要求。再进一层,就要学《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等,对于学子习武学医,甚至出国深造,家族都非常鼓励。 在诸多的黄氏莘莘学子中,也出了一些在学术中颇有成就的人物。如明末的黄文焕乃一代经学大师,通经史,著作甚多。历任番禺、海阳、山阳县令,招剿海盗,安置流民,清理漕运有功,后任翰林院编修、左春坊左中允、内阁学士;清初杰出的诗人黄任,诗书自成一家,其《杭州西湖》绝句14首,被清乾隆皇帝称为“闽之瑰宝”;清朝中期的黄图南,曾是同治皇帝的启蒙老师,历任翰林侍讲,学问、道德俱佳,后来被钦命为贵州提督学政。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