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9月5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柯竞)近段时间,西湖及周边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现场都是一片火热攻坚的景象。
为了让这颗“园林明珠”持续焕发光彩,一代又一代福州人为此付出辛勤努力。从宋代的赵汝愚到清代的金世荣、林则徐,再到民国时期的许世英,先辈们浚湖之举为百姓所称颂。1949年之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将西湖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湖已先后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整治,显示了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治理决心,也体现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爱民情怀。
1985年:全民齐上阵 义务挖淤泥
“这次整治几乎发动了全市各行各业的人,场面非常壮观。”回忆起1985年的西湖整治工程,今年78岁的杨腾豪依然十分激动。时任西湖公园管理处园艺股股长的他,亲眼见证了这场历时近10个月的整治。
当时,西湖平均每年可接待中外游客300多万人次,节假日最多日游客量可达10万人次。但随着周围工厂、单位和居民日益增多,工业、医疗、生活等各类污水大量直接排入湖中,西湖水质严重恶化。这随即引起各界人士关注,强烈呼吁“救救西湖”。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1985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市政府关于福州西湖污染情况和治理方案。当年10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综合治理西湖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动员全市人民开展“爱我西湖、修我西湖、美我西湖”活动。
一场全民参与的西湖整治工程就此展开。“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工人、农民、解放军、机关干部以及学生等等,都争先奋战在治湖工地上。” 杨腾豪说,西湖约30万平方米的湖面被划分为若干个区块,湖水排出后,大家就跳进作业区挖泥清淤。“污泥几乎没过膝盖,大家将淤泥一桶桶拎出放在岸边,等晒干后再统一运走。”
据相关新闻报道,至1985年12月29日,全市共出动18万余人次,挖运淤泥近18万立方米。同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沿湖排污入湖单位除按计划自行治理外,还积极参与集资修建截污管道工程。
“整治后,湖面宽阔了,西湖驳岸也更适合脚踏船停靠,为市民游湖提供了更多选择。” 杨腾豪说,公园内还新建了诗廊、金鳞小苑、古堞斜阳、春声花圃等景点,并对开化寺进行翻修,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2001年:首次机械化清淤系统化截污
“和1985年相比,2001年西湖整治的最大亮点是,从原先的人挖车载,首次转向了机械化清淤。”谈起当时的场景,西湖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廖昌福记忆犹新。他说,从2000年底到2001年春节前,省、市领导对西湖公园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多次调研,定下“清淤、截污、引水、管理”的总体思路。
2001年整治,西湖清淤量约30万立方米。这次的施工方法颇为先进,为“干塘清淤,远距离管道输送”。“整个湖面被分成4个区域,进行分区围堰。”廖昌福说,施工人员用高压水枪把分散的淤泥冲击到集中区域,稀释后再用泵吸到湖边的中转泵区,利用1根6000米长的管道,配合泵接力,把湖内的淤泥挪出。
这些淤泥经过晾晒堆积处理后,被就地填埋处理,最大程度避免了污染。
与清淤一并进行的还有沿湖截污渠建设。当时新建成的截污渠长1800 米,把污水截住后,通过干渠输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16年过去了,截污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廖昌福说,配合截污渠建设,原西湖的东、西湖岸也升级为休闲步道,增添了赏景好去处。
和清淤工程一起建设的,还有北湖岛附近的1 座7000平方米沉淀池。和截污渠一样,这座沉淀池也“服役”至今,有效拦截了入湖的泥沙等杂质。
“这次清淤是个系统工程,桥梁改造了,路面修复了,还在柳堤处新建了导流涵,让整个湖区水流分布更科学,加上增设的铜盘河引水系统,对水质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廖昌福说。
2017年:综合治黑臭清淤常态化
在历次大规模清淤的基础上,今年的清淤不仅技术更高级,也更加系统和全面,通过综合施策,巩固整治成果。
“和此前抽干湖水清淤相比,这次进行的是带水清淤。”市水务集团西湖清淤项目负责人郑华介绍,这种方式既能够保证西湖美景依旧,也不会影响公园正常运营。
“从7月初进场至今,我们已经完成了60%的清淤工作,预计本月底前可完成全部清淤工程。”郑华说,此次清淤遵循“环保、清洁、清净”原则,着重从全面、常态化、工艺升级等方面下功夫。
昨日下午,记者在省博物院附近的淤泥固化点看到,从湖中抽出的淤泥经过干化处理,变成一块块厚重的土块。“这能有效解决传统清淤方式对水质及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运输过程中也能更好地避免滴洒漏,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郑华说。
值得一提的还有,经过固化的淤泥会从3个固化区运至资源公司,进行集中回收,通过二次加工,变为渣土砖,变废为宝。
今后,西湖水体还将实现常态化管养。记者了解到,这次西湖治理被纳入鼓台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PPP 项目包,将配备专门的运营维护团队,对湖体进行常态化管养、清淤,从而实现久久为功,保持西湖水清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