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8月2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21日通过的《中共福州市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提出,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要切实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强化责任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建委、教育、卫计、民政等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对照任务清单,逐一梳理细化,明确责任分工、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等。
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合力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以上率下,克难攻坚,不折不扣执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带领干部群众参与到民生社会事业建设中来。
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优先保障民生项目建设,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供给。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支出。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引导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对接,用好用足国家和省里有关优惠支持政策。
完善支持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配套措施,优先保障用地、用海、用林、环境容量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指标需求。
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加强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利用。
拓展民生领域建设投融资渠道,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赠,助推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和谐征迁
各级政府要把和谐征迁作为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的重要抓手,切实发挥主体作用,科学制定征迁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征迁工作。
实施成建制组团攻坚,对关键节点、重点难点,加强现场指挥、现场协调,着力破解征迁项目扫尾的“卡脖子”难题,加快突破安置地、出让地逾期交地等问题,确保涉及民生社会事业项目的征迁交地工作如期完成。
坚持依法征迁、规范征迁、阳光征迁,严格执行征迁政策,统一征迁安置标准,大力推行货币化安置,适时提高过渡费标准。
加快安置房建设,通过配建、统建等方式,强化房源筹集,改善拆迁群众的居住环境、条件和质量,变安置为安居。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民生社会事业领域立法,制定或修订有关法规制度,形成依法推动补齐社会事业短板的长效机制。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整合各部门管理资源,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齐抓共促的合力。
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等多规融合,推动社会事业与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省会城市与省级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市场化运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方参与、多元供给的格局。
加强人才建设
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储备制度,大力实施“闽都人才聚集工程”,加快引进一批我市短期内无法培养、社会急需的领军人才,集聚一批行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落实县(市)区对口协作机制,推动人才交流协作,促进区域内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
建立健全以培养、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优化学科设置,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完善师资补充机制,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开展村医规范培训,解决基层卫技人员短缺、薪资待遇偏低等问题。
加大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力度,培育护理专业人才队伍。
采取向基层倾斜政策,完善基层人员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及养老保障等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向山区和基层流动。
坚持一线考核
把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纳入一线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坚持在一线发现干部、在一线考核干部、在一线奖惩干部,强化正向激励,树立鲜明导向。
把工作业绩和作风作为考察重点,引导党员干部坚持质量引领、标准为先,把高标准、严要求贯彻到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和全过程。
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决惩治贪污腐败和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打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廉洁工程。
把补短板促民生的实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强化考核督查,以实绩论英雄。
对领导不力、工作不到位的严肃问责。
营造良好氛围
传承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等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主动听民声、汇民意、解民忧。
加强民生领域政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布补民生短板项目进展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加大对补短板工作的监督和推动力度。
强化社会舆论与社会心态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
加大民生社会事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民生社会事业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