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 > 正文

解密三坊七巷文化之林则徐:缘何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017-07-17 18:37:33 子衿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17日讯(海峡网记者 子衿)《三坊七巷赋》文化大赛,近日落下帷幕,但值得我们探寻的文化密码并未落幕。从今日起,我们开始寻访三坊七巷的文化密码,开启一段文化寻根之旅——这片三坊七巷为何成为了半部近代中国史?坊巷文化留给今人什么?

福州名人必定从林则徐说起,因为他名声太大了,不但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更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福州望海,这样有眼界的人物出现在这座海边城市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又是怎样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为什么偏偏是林则徐?而他又是如何影响着林家的后代子孙,以及福州这一片热土?解密坊巷文化我们就从林则徐说起,不说他那些壮举,只说他的家族细节和传承——

福州四大“门神”之一的林则徐雕像

林则徐名字的由来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呱呱坠地于福州左营司巷(现福州市中山路9号)。民间为神化大人物给他的版本是说:这一天秀才林宾日出去买龙眼,想给分娩在即的妻子补补身子。福建巡抚徐嗣曾公出归来,走到左营司时,天降暴雨。徐嗣曾是个好官,体恤身边之人,吩咐手下人找个地方避雨,众人簇拥着巡抚老爷躲在檐下,此时,林则徐呱呱地出生了。林宾日也赶了回来,因暴雨邂逅了大人物,兴奋得给刚出生的二儿子起名“则徐”,其意是巡抚姓徐,清廉亲民,希望儿子长大后效仿徐大人做个好官。

关于名字的这则传说,来自清代文人程恩泽,他还曾提到林则徐出生那晚,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让他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称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孝穆),以为是吉兆,又给儿子的字为“少穆”“石麟”。

是父亲也是启蒙老师

林家并没有显赫家世,但书香传家。

林则徐祖父是个飘泊在外的私塾先生。到了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时是“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林宾日科场屡试不顺,29岁才考中秀才,但一家子还要这个秀才养活,于是一边当私塾先生,一边继续考举,到41岁,过度用功患了“眼疾”,这才放弃考举人,从此把读书进取的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对于教育他有独到的见解:“《易》以养蒙为圣功,养之时义大矣哉。”

林宾日是林则徐的启蒙老师,林则徐是有读书天赋的孩子,4岁就被父亲带到私塾学堂,抱在膝上开始启蒙教育。林宾日说:“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林则徐7岁能写文章、12岁选入孔庙、13岁考入鳌峰书院(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

林家后代曾长期保留两件象征性的传家宝:一盘素炒豆腐和一盏两根灯芯的油灯。据说,一年除夕,邻居听见林家欢天喜地吃年夜饭,好奇地前来探望,所见到的却是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盘素炒豆腐。林家夜间照明,唯用一盏油灯,平时只放一根灯芯,读书习字,到了大年夜,才加点一根。这也是林宾日患了眼疾的原因。

林则徐传家宝——青花瓷油灯

林宾日虽贫,却自有读书人的傲骨。那时考秀才须由廪生举荐,有个富家子弟送来厚礼,请林宾日举荐。林宾日问,何不请他人推举?回答说,因先生一向信誉好,若出具,没有人会怀疑我。林宾日回绝了他。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他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也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绝。

安贫乐道,诗书传家。恬淡却也有傲骨。这就是少年林则徐的成长环境,父母的高洁志尚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是在困窘之中才如此,而是一以贯之,终生不变。后来林则徐当了大官,屡次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尽孝,他们总是以过惯了家乡的平凡生活为由而不往,林父还赋诗“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以表心志。林母怕拂了儿子美意,曾短期就养,也仍是“珍食必却,美衣弗御”。她说:“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

这种超然物外,志存高远的家风,体现了儒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境界。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间在林则徐身上发生着“化学变化”。

老师和朋友尽是品高身正

在福建最高学府里,林则徐遇见了郑光策和陈寿祺,前者是鳌峰书院山长(院长),后者是大儒、学者。他们都是做人的楷模,人品上刚正不阿,为人正直,学问上主张经世济国。两位师长对日后林则徐一生的言行都起到了示范作用。

再说朋友。刘建韶与林则徐同窗。也是林则徐最为信任的人。

林则徐更是将儿子林汝舟、外甥沈葆桢交由刘建韶启蒙。虎门销烟后,英军发难,清廷把责任推到林则徐一人身上。革去四品顶戴,发配新疆伊犁。林则徐行至陕西华阴,时任临潼知县的刘建韶赶去见面,当时朝中不乏趋炎附势之徒,但刘建韶则以身相护,热情接待。离别时林则徐将眷属留在西安,交由刘照顾,在林则徐处境最困难的日子里,铁肩担道义的是刘建韶。刘建韶后裔曾将林公给夫人的告别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改为“苟利忠臣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比喻刘全力保护林家大小。

在文艺圈,林则徐五友:梁章钜、魏源、黄爵滋、陈用光、龚自珍。梁章钜如今为人所知的是他楹联上的成就,而在政治生活的一面,他则是林则徐禁烟的支持者。而林则徐之所以被福建巡抚张师诚发现,也正是因为梁的举荐。而魏源则是与林则徐一起“开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林则徐任钦差大臣时,魏是拥护者和参与者,林则徐发配伊犁时,把未尽的《四洲志》手稿正是交给了魏源,魏以林公的资料编撰了《海国图志》,正是这本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惊人观点。而另几位好友也都是眼界开阔、思想进步、为国家事而弃一己之利的才俊。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这样的朋友圈,自然帮助了林则徐成就其日后的功绩。

御碑亭(位于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教子 殷殷嘱咐见于家信

林则徐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林汝舟、林聪彝、林拱枢。

由于林则徐的政治抱负一直没有施展,因此他的大儿子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艰难,一生只是一个翰林,潜心修史,一生都没有参言政事,同时他这一脉的子孙也多数归隐,并没有投身到政治中去。

相比而言,他的两个小儿子和他们的后代则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后来都从政,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他的第五代孙中就有一位成为民国最高法院的副院长,第五代孙凌青(原名林墨卿)成为我国驻联合国的第一位大使,可见成就不凡。

而四个女儿中,大女儿林尘谭嫁给了后来三坊七巷光禄坊的刘齐衔(之后的福州著名的电光刘家);三女儿林普睛嫁给了林则徐外甥、后来的两江总督、中国船政先驱(创办的“福建水师”)的沈葆桢,沈家也在三坊七巷(宫巷11号)。最小的女儿嫁给了一个秀才,叫郑葆中,郑家也住宫巷之中。

如今要问林则徐如何影响了三坊七巷、而福州又是如何成就了中国半部近代史?那么从“开眼开世界”之人的家族流传可以一窥究竟——

林则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间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父亲教给儿子林则徐的是胸怀天下,是始终不忘初心。

林则徐也留下了许多名言,他在给长子林汝舟的信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择友之道应尔也。”强调选择朋友的重要性。又教育儿子,“若于世事,则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若才不逮而思徼幸,或力不及而谋痨等,又或胸无主宰,盲人瞎马,则祸患之来,不旋踵矣。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用以切嘱吾儿者也。”是说做人要谦虚、要谨慎、要步步为营。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林则徐办公桌(位于林则徐纪念馆内)

在给夫人的书信中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是担当精神,不顾流俗,不怕外国势力内外勾结、威胁利诱。

这些名言日后都被视作为林家的传家宝,而林则徐以自己的言与行为他的后代们担起榜样。

他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公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如果孩子比你厉害,你给他太多的物质、金钱,最终只会削弱孩子的斗志;反之,如果孩子不如你,更是没有必要给孩子太多的物质、金钱,因为由于孩子的智慧不足,最终只会让子孙们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只会给他们犯错的机会。这样的教育观念不要说在当时,即便在今天都属超前。

1839年,刚过完55岁生日的林则徐,提笔写了“十无益”。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更被视之为系统的家风家训: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开篇首讲‘立人’。人者,仁也,心存仁善胜过最好的风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讲的是“待人”。如果连自己最亲密的父母、兄弟都不能好好相处,又何谈其他呢?“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讲的都是“处世”。“读书”、“博学”、“聪明”的前提是要学会做人。如果不能文明礼让、友善待人、和谐相处,那么即使学识再渊博,也终不为世人及社会所接受。

朴素的“十无益”,成就了林公之伟岸;也惠泽了后代,以及生活在福州的人们。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