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州> 正文
分享到:

巫洋村历经600载风雨依然无恙 “世外桃源”渐渐揭开面纱

2017-05-24 09:54:47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逶迤的戴云山脉东北麓的一处盆地里,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因为“巫”字形的田路布局,得名巫洋村。

巫洋村历经600载风雨依然无恙 “世外桃源”渐渐揭开面纱

  天蓝厝。

福州新闻网5月24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记者 张维璟 赵莹 陈木易/文张旭阳/摄)逶迤的戴云山脉东北麓的一处盆地里,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因为“巫”字形的田路布局,得名巫洋村。

那里海拔770米,常年的气温只有18摄氏度。青山为障,阡陌交通,加上柳杉林的“伪装”,永泰这个小山村一度与世隔绝,成了当地人眼中的“世外桃源”,村中的传统建筑占全村总建筑的99%。

依托着600多年来不变的村庄格局和原始劳作,加上村民助力改造,巫洋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今年1月顺利通过省级专家验收,正在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

巫洋村历经600载风雨依然无恙 “世外桃源”渐渐揭开面纱

  巫洋村美丽的村容。

森林覆盖率超90% 村民如在世外桃源

19日,记者一行在村庄漫步时看到,受山体、河流、水塘等自然因素限制,巫洋村的建筑群呈带状分布,空间层次结构较为清晰,形成“山—居—水—田”的格局。前有开敞稻田、水塘、大道,后有靠山,既有良好的视野,又可阻挡寒风。

据村民林礼科介绍,先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起在这里定居,因为一路披荆斩棘,开荒垦田修路,形成“巫”字形的田路布局,所以把这里取名为巫洋。

村内有较多的小溪流淌而过,并汇流成大小不一的水塘。由福山引来的水作为村民的饮用水,俗称为“福泉”。

村子的盆地中间有座小山,因形状像金元宝,被当地人称为“聚宝盆”。

林礼科告诉记者,巫洋村的森林覆盖率超过90%,其中一处20多亩的柳杉林,树龄至少都在100年以上。其中五株“柳杉王”,树龄更是在500年以上,直径达1.8米,需四人合抱,一直被视作当地的象征。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巫洋村“藏”在深山密林里,成片的柳杉、红豆杉也起到了很好的“伪装”作用,林氏后人始终在这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繁衍生息。

巫洋村历经600载风雨依然无恙 “世外桃源”渐渐揭开面纱

  巫洋村的柳杉林。

盖起全村首座私塾 自强女子备受尊重

巫洋村共有61座古民居,多为明代、清代所建,其中约30座保存较为完整。如,巫峰寨、天蓝厝、天忠厝、北坑里厝等,均有两百年以上历史。

这些古民居大多是木结构,多为四合院风格,以一二层楼为主,院落有一进、二进或三进,吊脚楼、高挑台、重脊短尾燕尾翘等特色十分明显。

明代民居天蓝厝位于巫洋村中心,记者看到,虽已历经约430年的风雨,但木结构为主的院落、垒石筑起的围墙、惟妙惟肖的顶梁麒麟木雕等精美内饰,保存仍十分完好。记者站在古宅内,仍能感受到整体建筑的恢宏气势。

据了解,天蓝厝还流传着一个女子自强的故事。

巫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容告诉记者,天蓝厝开建时,村民天蓝的父亲上山搬运木料,途中遭遇山洪不幸身亡。当时天蓝的母亲才35岁,她带着10多岁的儿子天蓝,独立自强,继续丈夫未完的事业。历时三年,占地约1400平方米的天蓝厝盖好了。同时,天蓝厝旁边名为蓝私塾的村内第一座学校也完工了。

“当时连闽侯等地学生都来蓝私塾念书,学生最多时达60多人。”林容说,天蓝母亲的行为很伟大,备受村民尊重。

巫洋村历经600载风雨依然无恙 “世外桃源”渐渐揭开面纱

  天蓝厝前有几百年历史的石狮。

就地取材改造 村庄“古味”不改

巫洋村最繁华时有1200多人,但现在常住人口只剩下130多人。即便如此,村民们仍致力于村庄的保护和传统的延续。

记者了解到,从明代至今,村内建筑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传统建筑占全村总建筑的99%,这在永泰是较为罕见的。直到目前,村里依然延续着最原生态的生产方式,没有出现机械化的农作。

“这里是真正有农村味道的‘世外桃源’。”林容说,去年8月,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们自己动手,不使用工业化的材料,坚持使用当地的木头和石头为原材料。

为了保持村落的“古味”,村民们还就地取材,用当地常见的红叶石楠和柳树交叉种植,做成3公里长的绿篱笆。

修建停车场时,8户村民自愿、无偿献出自家田地,总面积约7亩。

仅用了4个月、耗资200万元,巫洋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就初步完成,并于今年1月5日顺利通过省级专家验收。目前,巫洋村正在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

林容说,如今的巫洋村准备打破“世外桃源”的沉寂,依托天门山景区、方广岩寺、乐峰赤壁等景区,以及在建的八仙过海旅游项目,努力发展生态旅游,逐步向世人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