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漳港海蚌学名“西施舌” 东南网3月3日讯 (海都记者 朱丽萍 文/图) 福州长乐漳港海蚌学名“西施舌”,上世纪80年代初,闽菜大师强木根、强曲曲创出“鸡汤氽海蚌”特级菜肴后,“西施舌”开始名扬四海,身价暴涨的漳港海蚌成为国宴和各地上档次饭店的特供海产品。 “西施舌”因味美价高而被滥捕,曾一度濒危。昨日,记者从福州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从资源遭到破坏到建立保护区、研发人工育苗技术、开展增殖放流,经过32年的保护,长乐漳港海蚌种群逐步恢复,初步具备捕捞条件,长乐市海洋渔业部门拟32年来首次试点发放30本仅限以传统人工方式作业的捕捞证。 对生存环境要求极苛刻 “‘西施舌’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舒缓的沙滩、适宜的温度,以及无污染的江与海交汇处半咸半淡的海水。”长乐海洋渔业局副局长邹文钟介绍,“西施舌”以长乐漳港一带为主要产地,在海蚌品种中品质最优。 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州市场上“西施舌”一斤售价约300元,而来自江苏等地的海蚌每斤售价仅20元左右;来自越南的海蚌每斤售价30~40元。 邹文钟表示,目前市场上一些假的“西施舌”,是部分商贩用其它品种的海蚌假冒的;而真的“西施舌”,有些是渔民“讨小海”(浅海滩涂上捡捕)来的,还有些则是渔民在保护区内盗捕的。 过度捕捞曾一度濒危 曾经,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长乐海蚌自然资源量逐年递减,从上世纪60年代最高峰的几百吨降到最低时仅10吨左右,资源日趋枯竭。1985年,省政府批准成立长乐海蚌资源增殖省级自然保护区。 长乐海蚌保护区管理处协同福州海洋渔业执法部门,通过不定期对保护区内的漳港街道、湖南镇各个澳口进行检查,集中没收销毁非法采捕器具及其违法所得等。 2014年,有关部门划定了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范围,在禁捕期内,禁止渔民在保护区内从事各种有碍海蚌增殖的活动。进入重点增殖保护区采捕海蚌,情节特别严重的,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早期,海蚌人工养殖受制于稚贝中间培育成活率低,苗种问题难以解决,海蚌产业一直难以发展。 2014年,漳港海蚌场海蚌育苗成功。自从人工育苗技术成熟起,长乐市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了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如今保护区内海蚌种群逐步恢复,目前估计海蚌存量30~40吨,初步具备捕捞条件。”上述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长乐市海洋渔业局正研究32年来首次试探性发放仅限传统人工方式作业的捕捞证,首期发放的30本海蚌人工作业捕捞证,主要针对保护区内“讨小海”的村民,自愿向当地村委会报名。 □小贴士 真假“西施舌”如何辨别? 与其他产区海蚌比较,漳港海蚌个体更大,壳长一般为9cm~10cm,大的可达13cm以上;壳相对薄些,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 此外,漳港海蚌肉质脆嫩,味极甘美,而其他产区的海蚌肉质松软,味道不够甘甜,略带咸腥。
|
相关阅读:
- [ 03-03]沈海高速复线长乐段进展顺利 福州城区到琅岐明年仅30公里
- [ 03-03]滨海新城重要路网沈海复线长乐段进展过半
- [ 03-02]长乐首家三级医院滨海新城医院(一期)拟6日动工
- [ 03-01]长乐攻坚热 最大五星级酒店建设顺利
- [ 02-28]长乐通报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