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内定期开展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资料图)。
福州新闻网2月22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徐文宇 文/摄)休养生息32年后,世界品质最优的海蚌品种——漳港海蚌,在长乐海蚌保护区内种群逐步恢复,目前存量达三四十吨。长乐市海洋渔业部门正研究32年来首次试探性发放捕捞证,仅限以传统人工方式捕捞。
昨日下午,在长乐漳港街道百户村的长乐漳港海蚌场内,海蚌场场长邹文钟告诉记者,海蚌苗种将在这里生长半年,长到1厘米以上时,会大批量放流到全球唯一的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内。
“全世界单一保护海蚌的自然保护区,只有这一处。”邹文钟介绍,长乐市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位于长乐东侧梅花镇到江田镇一线海域,总面积20679公顷,2011年成为我国第五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漳港海蚌品质优。
漳港海蚌学名西施舌,是名贵的海蚌品种,以长乐漳港一带为主要产地,在海蚌品种中品质最优。海蚌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无污染的海水、舒缓的沙滩、适宜的温度、8米到10米水深。这些条件,长乐这片海域都符合。另外,闽江流入的淡水让这里的水质半淡半咸。这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造就了漳港海蚌的栖息地。
据了解,以前由于过度捕捞,长乐海蚌自然资源量逐年递减,从上世纪60年代最高峰的几百吨降到最低时仅10吨左右,资源日趋枯竭。长乐海蚌保护区管理处为恢复海蚌自然资源量,自2011年起,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这几年已经育苗并在保护区海域放流海蚌幼贝90万粒,并加大打击非法捕捞海蚌行为。保护区成立32年来,有关部门没有允许任何规模性捕捞行为。
经过32年休养生息,特别是2011年以来人工育苗技术逐步成熟,海蚌场已成功将漳港海蚌在场内养殖到9厘米以上,这项技术在全球独一无二。如今保护区内海蚌种群逐步恢复,目前估计海蚌存量三四十吨,初步具备捕捞条件。长乐市海洋渔业部门正研究32年来首次试探性发放仅限传统方式作业的捕捞证,并正在请专家研究不伤害海蚌生产繁殖的捕捞工具,合理科学采蚌,再视情况发放批量捕捞证。今后,随着注重生态保护的滨海新城启动建设,漳港海蚌将再一次名扬海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