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畲民穿上了艳丽的凤凰装。
福州新闻网1月2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郑瑞洋 黄丽汀 文/摄)头顶盘红绳,衣服绣花边,这是畲家最美的凤凰装;“六神”学说看人体,看病开药不开价,这是畲家的神秘医药;点穴有绝技,传子不传女,这是畲家的传奇八井拳。
新春来临之际,福州晚报记者来到“畲乡古郡”罗源县,探访畲族村及老区村的新春面貌。
【穿的变了】
新款式新图案 创新畲服让人惊艳
罗源松山镇竹里村是传统畲村。记者走访当天正是南方的小年,竹里村的乡亲们穿上了畲族传统服饰欢庆节日,村里一下子变得“缤纷”起来。
“过年过节是一定要穿畲族服装的。”畲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兰曲钗正赶制新一批畲服。兰曲钗说,为了传承父辈技艺,他从13岁起学习绣制畲族服饰,15岁学成出师,如今已经做了40多年。“罗源县、连江县和宁德市的畲族服装大部分都是在我这里订的。临近春节,订单也多了起来。”
制作畲族服饰,不仅需要精湛的修边、纳沿和手工刺绣工艺,还要学会创新。兰曲钗自豪地说,他常常对衣服的款式、图案进行创新,让衣服既好看又好穿,不少游客慕名而至,还有年轻群体前来定制。“现在我一整年都在做畲服,已经能养活一家子了。”兰曲钗说,目前村里仅剩他们一家在专职从事畲服制作,加上政府扶持,收入也比较稳定,一年可卖出400多套。
据村支部书记兰携光介绍,罗源县政府还计划将兰曲钗家里改建成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前厅用来展示畲族传统服饰,后厅设置手工作坊。此外,为了挽救即将失传的蚕丝工艺,当地政府帮兰曲钗一家建养蚕基地,提供养蚕工具、扩大蚕类品种,目前蚕丝年产量可供制作40多套畲服。
临近春节,订单多了,兰曲钗正在赶制新一批畲服。
【住的变了】
新公园新景观 畲民住上“畲风新居”
松山镇八井村是畲族传统名村,有“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畲族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畲族风情”是八井村的三张名片。畲医畲药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八井畲家拳是省级非遗项目,八井村还留下了抗战英雄雷世珠和村民为叶飞的游击队救治伤员的事迹。
“去年起,我们结合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契机,动建畲族风情公园,并修缮部分古民居作为畲医畲药、畲家拳术的展示馆。”村委会主任雷建斌告诉记者,村里为此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内容涵盖了民房的立面改造、村庄景观改造、文体场所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各个方面。
目前,八井村123户民房立面改造已完成110户,畲民将搬进崭新的、富有畲族风情的新家。今年,村里还将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养生为一体的畲族特色村寨。
“八井以前是个有名的‘穷村’,畲民靠山吃山;如今这里靠八井拳出了名,还走出了一条发展传统畲药的致富路子。”村支部书记雷可寿说,去年初,村里将碗窑里畲家农场开辟为畲药种植基地,种植中药材200多亩,每亩收入可达8000元。得益于此,畲民亦农亦医,有了长久生计。聋哑人雷进发和病灾户雷高钗是帮扶对象,现在则是基地畲药的管理人员。记者看到,与公园紧邻的畲族非遗展示馆已建成开放,将展示牛奶草、枝子、满天星等数十种畲药的畲医堂与专门传授八井拳的习武堂合二为一。
八井村大力发展传统畲药。
【路子变了】
新思路新平台 特色资源引领致富
罗源是福建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畲族人口有2万多。竹里村和八井村是罗源畲族村华丽转型的缩影。
在偏远的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秀美的畲家景区与雷家大院、蓝家大院等畲族古民居,为当地畲民铺就了一条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在霍口岐峰村,在“最美农民”肖国水等村干部的带领下,三分之二的村民成立了合作社,闯出了一条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的致富路。
据了解,具有“畲族脱贫”“党建帮扶”特色的“罗源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已上线运行。同时,罗源大力发展食用菌、茶叶、畜牧业、竹木、果蔬及渔业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助力革命老区发展。
“挖掘非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产业,实施造福工程,罗源正借助大数据和党建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变‘输血’为‘造血’,引领畲族村与老区村脱贫致富,迈向新时代。”罗源县政府有关人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