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市民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观看国庆文化惠民演出。国庆长假期间,各地群众以不同方式度过充实的假期。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编者按:有福之州,文明之都,宜居之城。国庆期间,本报记者走上街头、走进景区、走进社区,采访部分市民和外地游客,通过他们的生活点滴和心得体会,展现福州城市面貌。
福州日报10月7日讯(记者 任思言 林宇熙 朱榕 莫思予)
西安游客:喜欢福州从味觉开始
“福州的小吃太好吃了,人也很热情!”日前,从西安来榕旅游的赵先生一家三口,在三坊七巷永和鱼丸店里品尝福州鱼丸,对福州小吃赞不绝口。
赵先生一家是跟旅行团到福建旅行的,三坊七巷是他们的第三站。在三坊七巷,一家人跟着导游一边参观一边品尝福州小吃。
“之前在美食节目上看到推荐福州的鱼丸和肉燕,今天品尝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赵先生告诉记者,喜欢一个地方是从味觉开始的,因为味觉的东西才是最深刻的。“福州鱼丸可以吃到鱼的鲜味,店里还飘着浓浓的虾油味。肉燕的做法非常特殊,我对师傅打燕皮的过程很好奇,如果可以亲眼看下就好了。”
两天的行程,福州给赵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街道干净整洁,各种小吃好吃,福州人充满人情味。“我回到西安会向身边的朋友们推介福州,相信他们也会喜欢这里。”赵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这几天南后街虽然游人如织,但路面卫生保持得很好。街道每隔十几米便设一个垃圾桶,方便游客随时丢弃一次性纸碗、竹签、塑料袋等。
昨日,记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门口看到,一个小男孩将竹签丢在地上,他的妈妈马上教育他:“你看,三坊七巷这么干净,你乱丢垃圾就破坏了环境,也破坏了保洁阿姨的劳动成果。”随后小男孩乖乖将竹签捡起,放进保洁员的畚斗中。
这名来自江苏昆山的赖女士告诉记者:“三坊七巷古香古色,让人感觉福州是一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城市。另外市民也很热心,下次还想带父母来旅游。”(记者任思言 林宇熙)
新福州人李锦银: 生活17年有了归属感
贵州人李锦银17年前来到福州白手起家,如今他工作稳定,买了房子,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谈及福州这座城市,这个新福州人觉得自己很幸运,他说,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包容、鼓舞了他。
20年前,还没读完高中的李锦银走出贵州的大山,辗转广东、湖南、厦门、泉州等地,最终选择福州作为栖息地。刚来福州,他的第一印象是“交通太乱了”。但是待久了,他慢慢品出福州特有的人情味,“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比较悠闲,宜居,创业环境宽松,人文底蕴比较深厚。”
他找了一份药品批发的工作,一直做到现在。在福州站住脚后,他将媳妇从漳州接了过来。2013年,他在南屿买了一套商品房,结束了租房的岁月。今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又把户口迁到市区,将一家老小都接过来,彻底扎下根来。
在福州定居17年间,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惊人变化。他连用两个“变化非常大”来形容福州的日新月异。无论是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基础设施,还是创业环境、人文底蕴的提升,都让他对福州多了一份热爱。他也拥有了一批福州朋友,这些朋友既在事业上支持他,在他遇到挫折时,也耐心给予开导。
如今有了归属感的李锦银,自觉成为城市文明的守护者。他说,这么多年来,再怎么急,他都没闯过红灯。不仅自己遵守交通规则,他还规劝身边的人自觉遵守。有时候看到父母闯红灯,他就耐心劝说:“你闯红灯会教坏小孙子。”
李锦银还在老家资助了两个高中生。今年,他参与筹建公益救援组织,在“尼伯特”和“鲇鱼”台风期间,和队员徒步进入灾区运送物资参与救灾。他用这种方式,表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记者朱榕)
福人社区老人:居民做好事蔚然成风
昨日,台江区桂园怡景小区4号楼前,五六名居民自带工具与材料,蹲在地上敲敲打打,修理小区破损座椅。一旁围观的社区老人频频称赞。
桂园怡景小区所属的福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桂园怡景小区交房后,居民们集资买了一批休闲长椅放在小区内。经过几年风吹日晒,有的椅子出现破损。国庆期间,小区热心居民自发组成维修队,义务修理这些老旧椅子。
记者看到,这些热心居民,有人带来厚实的新木条,有人操作着电焊笔,还有人搬来工具箱。“有的人出资,有的人出力。”一名热心居民一边干活,一边跟记者说。
记者看到,桂园怡景小区里道路整洁、绿意盎然,每步行一小段距离就有供人休息的长椅。只见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椅子上话家常,一派怡然自乐的生活场景。“福州的文明城市建设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摸得着’的,现在我们小区里做好事蔚然成风!”一名老人得意地告诉记者。
不远处的鳌峰街道文化站里,也充满着爱心:爱心人士捐赠了一套健身器材;年过七旬的董得福坚持在节假日开设爱心学堂,教授书法。爱心学堂墙上的书法作品,还有琳琅满目的奖状,都是董得福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今,董得福已教过2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福州各城区,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甚至有的小学老师也慕名前来拜师。(记者莫思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