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话、伬艺进社区
福州晚报9月25日讯(记者 万小英 马丽清/文 陈暖/摄)台上惊堂木一响,场下顿时无声。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一竹箸、一片铙钹(音同“挠脖”),一段评话说古论今。福州评话,作为福州方言艺术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在我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5月,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来到福州市曲艺团,走进福州评话的传承人,感受“活化石”的魅力。
一个铙钹一个天
市曲艺团会经常在会馆举办福州传统曲艺的公益性演出。8日,记者走进位于乌塔下的石塔会馆。一阵清脆的铙钹声传来,只见市曲艺团的林小清一手执钹向上、一手执筷敲击,钹与拇指上套的扳指相触,发出悠长的颤音,场面渐渐安静下来。随着他的声调、身段变化,人物、场景也相应转换,听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福州评话是用福州方言说表、吟诵的评说评话类曲种。方桌、铙钹、醒木、纸扇、手帕、筷子、扳指,是演员演出的所有“家当”。演员拎一个小包就可以到处演出,故行话里有“一个铙钹一个天”的说法。
据市曲艺团团长陈晓岚介绍,福州评话中的铙钹独自显示了商铙的四个特征:单个、口朝天,以杆从上击其边缘,执而鸣之。
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一个演员一台戏
讲评话的多为一人,可谓“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宝燕从事评话表演40多年,她说,和闽剧不同,福州评话演员全凭一张嘴撑起整场表演。
“一个演员就是一台戏,评话演员要分饰多角,除了要会说、唱,而且还要演得自然,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精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剑平说,要说好一本书,演员在神态、语言、动作上都要反复推敲。说新书要先背话本,反复推敲、揣摩情境和人物。以一本2万多字的话本为例,一般要几个月才能登台演出。
吟诵调继古风
福州评话继承古风,采取夹说夹吟的方式表述故事。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叙,宋季元初,临安著名说书艺人丘机山尝至福州说书,并以吟诵“诗赞”开篇,以“掮响钹”作间奏。福州评话正是继承了这种形式。
“福州评话的吟诵调,介于说唱之间,在中国评书评话大家族中是独有的。”陈晓岚介绍,吟诵的词接近口语,只有基本腔调,演员随着书情节奏和自己的情感自由吟诵。
评话伬艺有了少儿传承班
独特的文化地标
福州评话的不少书目反映乡土人情,评话表演者以常运用福州谚语、歇后语、俗语,通俗形象地说好一个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钦铭说,在旧社会市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评话表演通过对事件、人物的评论,潜移默化地将道德观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陈晓岚介绍,一些福州人耳熟能详的书目,如《千金买骨》《林则徐断案》《孝义巷传奇》《桐油煮粉干》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过福州人的日常处事准则。
“福州评话是独特的文化地标,是一条文化纽带,是福州人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陈晓岚说。
成立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
这些年来,市曲艺团致力创作适应新时代的评话本。他们全年举办数百场次公益演出,将“流动书场”送进社区和老人院。他们也尝试开展“乡音最美寄乡愁”福州评话、伬艺走进校园传承活动。这个活动很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由孩子们演出的福州评话、伬艺登上了全国少儿曲艺展演的舞台。福州市曲艺团的节目年年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
2008年,市政府成立了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这是全国第一家以传承和保护地方曲艺为首要任务的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评话传承人陈如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评话传承人毛钦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