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发掘出的明清铭文砖
福州晚报9月12日讯(首席记者 綦芬/文 记者陈建国/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宅与祠之林则徐故居二期修缮工程最近进行考古勘探,弄清了故居建筑原状,并发掘出宋代陶水管和明清铭文砖等遗物,为修缮工程设计方案提供坚实的勘测基础。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鼓西街道文北路的林则徐故居。在故居“七十二峰楼”后,记者看到,已消失的主落门头房及一进、二进(局部)的空地上,考古发掘的探沟已经大部分覆土。但现场还裸露着考古清理出的陶水管、石砌暗沟等遗迹。
林则徐故居建筑群坐北朝南,由西向东依次为霈霖居宅(林则徐弟)、主落、花厅(揖斗楼)。这片宅院是林则徐父亲林宾日和林则徐在清道光年间购买的。
故居损毁严重
需要查清原状
林则徐故居为何要进行考古勘探?
据林则徐纪念馆工作人员邱守廉介绍,水患、火灾及后期多次大规模改建,基本上破坏了林则徐故居。
故居现仅存主座二进、三进(七十二峰楼,为林则徐藏书楼)以及东侧的揖斗楼。2003年,一期修复了七十二峰楼,现准备二期修缮。
为了弄清故居主落门头房及一进、二进主座的原有状况,8月初开始,市考古队配合林则徐纪念馆,对故居主落南段的空置地进行20多天的阶段性考古勘探(清理)。
故居出土的宋代水管
考古发现
宋代陶水管
市考古队布下7个考古探沟,勘探面积240平方米,自上而下逐层清理,从现代地层、明清地层,勘探至清代林则徐故居建筑基础,局部还解剖到宋元地层及其下的淤泥层。
据考古人员介绍,遗迹分为三期。
宋代遗迹,发现四节红色陶水管,残长1.4米,管上都有一小孔。陶水管汉代就有了,这里发现的宋代陶水管与汉代的形状差不多。
清代遗迹主要为清代建筑基础,共有墙三道,路一条,天井两个。地层出土了较多的明清时期青花瓷片、少量铜钱等。在故居西侧围墙上还卸下一批明清时期的灰墙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墙砖是当时流行的铭文砖,砖面有“福寿”“康宁”等字。
现代遗迹主要指1948年水灾后的改建,主要发现了三道水沟,都用现代红陶水管套接,每节长51厘米,直径22厘米。
考古基本查清
故居平面布局
市考古队领队张勇介绍,1949年以后林则徐故居破坏很严重,通过考古基本弄清了故居原来的平面布局、平面范围以及故居中轴线,探明了故居主落南段遗址范围内确实存在明清时期的基础,其遗留的平面布局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发现了宋元地层及宋代陶水管,由此可见,在宋代,林则徐故居一带已经是建筑区。宋元地层下是较厚的淤泥层,没有清到底。故居就在西湖边上,原先西湖水面大,以此可以推测在宋代以前,这一带可能是西湖的一部分,至少也是水面。二进存留相对较多,可确认二进是穿斗式构架硬山顶的明代后期建筑。
“我们将根据考古勘探结果,对原有的二期修缮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待方案通过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修缮才可动工。”邱守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