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科教文化> 正文
分享到:

榕两年轻人巧手“缮物”:金缮锔瓷尽显缝合之美

2016-08-23 09:23:37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榕两年轻人巧手“缮物”:金缮锔瓷尽显缝合之美

陈晓凌认真修复古物。

福州晚报8月23日讯(记者 雷岩平 魏旸艳/文 陈暖/摄)午后阳光洒金,曹永强泡了一壶老岩茶,茶香四溢。茶壶、茶杯都曾缺损,曹永强和陈晓凌巧手“缮物”,铆之以锔钉,施之以金缮,顿时泛生岁月沧桑的美感。

“70末”的陈晓凌和“85后”的曹永强,一个是漆艺传承人,擅金缮与素髹,一个是前媒体人,通锔瓷。瓷器修复让他们结缘,亦师亦友。短短四年间,两人修复了百余件器物,许多器物都回归物主的日常,接续未尽的缘分。

拿起金刚钻 揽上瓷器活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形容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不需要任何胶水或者黏合剂,锔瓷匠人仅靠金属钉和金刚钻等几样简单工具,就能将四分五裂的瓷器严丝合缝地修补好。

一些“老福州”还记得,当年走街串巷的锔瓷匠人挑着担子、敲着铜板来到家附近,大人们就会拿出平时不小心摔破的碗盘、茶壶修补。那时候,锔碗的花费比买一只新的便宜许多。对勤俭节约、惜物惜福的福州人来说,这门手艺和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

“从前的锔子不会像现在这样做得光亮,而是将它的技能特性与器物的肌理相融合,看似随意,满是玄机。打了一万颗锔钉的老师傅和刚入门的新手是有差别的。”曹永强是半路出家的手艺人,原就职于福州某媒体,喜欢收藏瓷器却又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买的都是各历史时期的瓷器标本。等到完全看懂,曹永强便希望这些标本可以完整一点,让它拥有原来的样子,于是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锔瓷。

第一个实践对象是家中有裂缝的碗,锔钉一下去,碗碎成两半。随后,朋友请他修复一只民国的紫砂杯,杯壁仅1毫米厚。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杯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微米的工作,完全靠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锔得不结实;用力稍大,杯壁钻透,茶水会渗出。这颗锔钉,曹永强打了整整一个月。第一颗锔钉打上去之后,手艺人的路也在他的脚下展开。

锔瓷金缮素髹完美互补

曹永强是半路出家,而陈晓凌主要是受到家庭的熏陶,她的父亲陈健是福建省漆艺美术大师。因为父亲的关系,她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始终离不开漆。

中国传统漆艺中的一个技法在福建的脱胎漆器中被称作描金彩绘。陈晓凌花了七八年探索这一技法,日后她做金缮几乎是无缝对接。2012年,她做漆画遇到了瓶颈,器物提供了更多施展的可能性。

除了金缮,陈晓凌还擅长素髹。在她看来,素髹这种以单色漆为主的低调、不喧宾夺主的修复方式,更有利于展现瓷器原有的艺术审美。

曹永强与陈晓凌在采访中相识,后来不断接触,发现锔瓷与金缮、素髹可以完美互补。“锔瓷实用性强,用锔钉修补将碎未碎的冲线,比金缮更加牢固,但无法像金缮那样修补瓷器缺失的部分。古代工艺有门户之分,而现在大家都在跨界。所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修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美。”曹永强说,工艺各有千秋,只要用对,就是好的。

榕两年轻人巧手“缮物”:金缮锔瓷尽显缝合之美

用大漆和金粉修好的瓷盘。

技法与艺术交融

2015年5月,曹永强辞去媒体工作,和陈晓凌一起,为每一件残损的器物殚精竭虑。

两人的工作室位于仓山区依山而建的新华创意园二楼,名为“物合山房”,来源于《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是他们遵从自然的内心写照,后来两人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双方打破各自局限合在一起”,既是对器物破镜重圆的解读,也暗含着两人分属两个不同门类,在这里合并。

记者问:“一件瓷器要修复多久呢?”陈晓凌说,一半靠人一半靠天,如果气候、温度、湿度均适宜,修复就会快些,无论如何,前后过程至少持续一个月,其中等待大漆干燥后再继续下一道工序,耗去了不少时间。“漆是有生命的,需要摸清它的脾性,需要人去伺候。”陈晓凌说。

实用器物的修复过程中,往往会使用金缮、锔瓷、包边等多种工艺。当运用修复工艺,一件新的艺术品就此诞生,就像凋零一个冬天的树长出新的叶子,春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他们收藏的清代漳州窑米色白釉敞口瓶,瓶身有两道冲线,陈晓凌依形就势,用金线勾勒补充,形似梅枝,瓶子插花与枝影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韵味;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琴炉,缺失部位以脱胎工艺塑形,随后批麻、挂灰、髹漆,再辅以金银线条,质朴中透着灵动;杯口碗口的补缺,多是不规则的半圆形,和黏合裂缝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大多像是漂浮的荷叶……

“修复并不难,却是一个需要理解的细致手工活。”陈晓凌说,技法经过训练都可以学会,甚至熟练地掌握,但是修复器物的手艺许多时候需要代入修复人的审美和对器物的理解,自身的认知水平往往能决定一件物品的再生气质。

对残缺的不舍与包容

修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还原器物原本的样子。“如果烧制时就是歪的,修复过程中就不要使它板正。”曹永强说,他们秉持“最少介入”的修复观,即只修复残损处。即使碰到大面积缺损的瓷器,陈晓凌需要运用绘画功底进行再创造,也始终不彰显自己,遵循着器物本身的气质。两人宁愿选择视觉冲突很强的颜色,也不愿做近色修复,仍然呈现此前缺失的状态。

时间的痕迹,作为文物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在曹永强的修复品中,有一个友兰紫砂杯,杯主因不满原来的锔钉方式,要求重新修缮。曹永强保持了原有的部分锔钉,对其他破损的部分进行修补。

“残缺并不可怕,修复也不是创造,时间在其中有着很重的分量。”陈晓凌说,她和曹永强的修复理念,既是对残缺的包容,也是对事实的尊重,“东方审美就是自然的美,我们只是努力把它恢复到该有的样子。”

榕两年轻人巧手“缮物”:金缮锔瓷尽显缝合之美

修复好的古瓷瓶。

让器物重返生活

收藏不是目的,曹永强和陈晓凌更喜欢让器物与外界交流,固守自己的手艺人身份。曹永强推崇让器物回归本来用途,即与人发生关系。“古人烧制瓷器是为了日常使用,破损本就是使用的痕迹之一,修补之后最好的回归当然也是使用。许多器物只有在使用过程中和场景发生关系,才会产生某种空间的仪式感。”曹永强说。

工作室内,有许多器物都是物主磕碰后送来维修的,它们养活了陈晓凌和曹永强,也承载着两位手艺人的技艺与美感。

许多新瓷器价格不过百元,修缮费高于本身价格数倍,但物主依然坚持修复。陈晓凌记得,有个女生多次来工作室,执意要修一枚磕碰后缺了一角的玛瑙吊坠。陈晓凌多次告诉这名女生,这枚吊坠的市价才100多元,而修缮的价格超过市价10倍,并不划算。这名女生表示,吊坠是朋友所赠,佩戴多年,如今朋友不在身边,只有这枚吊坠还能寄托她的念想。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许多人选择修复,并不是因为器物价格昂贵,而是修复一种情感,一种维系在生命中不离不弃的情感。

榕两年轻人巧手“缮物”:金缮锔瓷尽显缝合之美

在钻好孔的瓷器上安转锔钉。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