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瓦片坯。 福州晚报7月14日讯(记者 魏旸艳/文陈建国/摄)65岁的陈孝金来自南通文山,当了45年窑工,今年年底,他将告别砖瓦行当。 位于泽洋村的传统砖瓦窑,是闽侯南通镇最后一个仍在运作的砖瓦厂,来自文山村的十多名师傅,和陈孝金一起在砖瓦厂内忙碌。 选出质地合适的黏土,采挖晒干打碎,浇水和泥,反反复复,直到把泥和得有韧劲后,开始做砖坯和瓦坯。做完后,将砖瓦晒干成形,置入直径约5米、深约6米的砖窑后封闭,开始烧制。窑内的温度高达800摄氏度,烧窑的周期大约20天。最后,窑工从窑顶淋水,满窑的砖瓦从红色变成青色。一窑砖瓦出炉,费时一个月。 陈孝金对这一流程再熟悉不过,从20岁开始,他做足45年,因常年跪在梯子上码砖搬瓦,膝关节肿胀变形。“很快就不做了。”陈孝金说,厂内窑工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大家都来自文山村,在这里完成最后的几笔订单后将离开。 借着窑顶圆孔漏下的光,多名窑工在狭窄而古旧的瓦窑里忙碌。一名窑工接过8公斤重的瓦坯,双手举过头顶叠在窑顶处,俯仰之间举重若轻。 挖土、和泥、制坯、晒坯、叠坯、装窑、烧火、出窑,每道工序都要分工,每名窑工都有一项绝活。叠坯的窑匠要沿着弧形墙面叠满数道瓦坯墙,墙与墙之间要有间隔,确保火苗能“光顾”到每一片瓦坯不至于“夹生”;烧火的窑匠要做到火候恰好,通过火苗颜色,就能辨别砖瓦是否“成熟”。 对于文山窑的兴衰,大家颇有感慨。数百年前,砖瓦制作成为文山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新鲜出窑的砖瓦从村附近的渡口装船,销往国内各地乃至东南亚一带,“文山窑”闻名遐迩。让村民颇为自豪的是,几年前,三坊七巷翻新用的青砖瓦大部分出自文山村的古窑。 记者从南通镇政府了解到,砖瓦窑产业曾经撑起了文山村的经济,然而因现代技术、需求渐少及环保等因素,位于文山村的二十多家砖窑厂全部关停,而今南通镇几乎再也找不到砖瓦窑厂了,烧了数百年的瓦窑在年底将彻底熄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