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民生 > 正文

“纯天然”竹筷也会吃出病?易“藏污纳垢”

2016-06-14 09:11:55 李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福州超市售卖的,多为竹木筷子

  福州超市售卖的,多为竹木筷子

东南网6月1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拯/文 毛朝青/图)

关注理由 竹筷子用久了会致癌?这样一则网帖,在微博、微信中广泛传播,引起市民关注。昨日记者采访专家、医生获悉,网帖中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发霉的竹筷,会释放出有毒物质——黄曲霉毒素,人体一旦被污染,患肝癌几率将大增。

在市民的认知中,和金属筷、塑料筷相比,“纯天然、无添加”的原色竹筷,是最原生态、最安全健康的。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市民没有定期更换筷子的习惯,给健康埋下隐患。专家、医生们认为,综合考量,金属筷清洗方便,不留残渣,不会发霉,使用寿命长,反而是更健康的选择。

超六成福州市民,选购竹筷子

中国人最喜欢用什么材质的筷子?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竹筷的使用比例最高,为53%,木筷也达到35%,塑料筷、金属筷则只有2%、8%。昨日,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货架上摆放的,多为竹筷。

“选择竹筷的顾客,超过60%。”五四北沃尔玛一工作人员说,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前来购买筷子的市民,极少会买金属筷或塑料筷,买木筷的也不多,“竹筷价格相对实惠,质地也比较天然”。

正在选购筷子的张阿姨说,多年来,她一直用竹筷,“而且买的都是原色竹筷,如果涂了彩漆,会有重金属成分,我一概不买。”她认为,原色竹筷不含任何工业添加,是最原生态的。

昨日,记者网络搜索发现,不少新闻报道也宣称,竹筷最有益于健康。

金属、塑料筷会释放“有害物质”?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市民普遍认为,金属筷、塑料筷都是工业制品,作为餐具有风险。“之前,我在朋友圈看到,颜色鲜艳的塑料是最危险的。”张阿姨说,加热后的塑料筷,不仅易变形,还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而以不锈钢为主要材质的金属筷,除了安全问题,使用不便也被市民所诟病。90后的小柯称,“用了之后才发现,金属筷太沉,而且金属不散热,会烫嘴。”

“就算是食品级的不锈钢筷,我也不太敢买。”张阿姨认为,质量不好的金属筷子,含有较多的微量金属,如锌、镉、铅等,对身体有害。

此外,记者注意到,超市还有一些别具风情的银筷、陶瓷筷等,因价格偏高,购买者寥寥。

竹筷缝隙看不见,却藏霉菌和污垢

竹筷真的是最健康的筷子吗?福建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侯博士说,福州天气潮湿,竹筷一旦发霉,霉菌会释放黄曲霉毒素,“它具有很强的毒性,能强烈破坏人体肝脏组织,严重时会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竹筷发霉后,不少市民会用开水泡煮去霉。但侯博士提醒,开水可以杀死霉菌,但无法去除毒素,“煮完后,竹筷依旧会反复发霉”。

即便不发霉,竹筷使用、保管不当,也会导致表皮脱落,筷体开裂。将一双使用半年的竹筷,放在500倍的特写镜头下,会看到明显的小缝隙,留有黄色残留物和油垢。“这些不起眼的缝隙,会成为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温床,可能导致使用者感染性腹泻、呕吐。”侯博士说,如果冲洗不彻底,缝隙中还会藏着微生物和清洁剂,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在生活中,竹筷、木筷还因对竹木资源的消耗,受到不少环保人士诟病。

材质好的金属筷,健康风险最低

福州大学化学院邱教授说,竹筷使用1到3个月就必须更换,“像牙刷一样,如果长期不换,会残留大量细菌。”但是,记者在走访超市时发现,竹筷包装上基本都没有注明“使用期限”,仅少数有“发黑发霉及时更换”此类的“特别提醒”。

针对市民对塑料、金属筷的“指控”,邱教授认为,这有些“杞人忧天”。“高温不会导致塑料‘有毒’,但醋酸会,比如糖醋鲤鱼之类的菜肴,的确会让塑料筷析出有害物质。”邱教授说,即便如此,这些有害物质的量也是非常少的,远远达不到对人体损害的量。

“金属筷的材质有优有劣,选择质量好的,对健康产生影响的风险是最低的。”在邱教授看来,金属筷和塑料筷,使用寿命长,都比竹筷更安全。综合专家、医生的说法,在形形色色的筷子中,用金属筷子是最好的选择。专家、医生建议,若一定要用竹筷,最好每周都用沸水煮一煮,然后放到干燥通风的地方,并及时更换发霉筷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