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测车上,工作人员对样品进行抽检(资料图)。记者 郑帅 摄
福州新闻网12月1日讯(福州日报记者王玉萍)昨日,首届全国青运会食材供应企业表彰大会在青运会市执委会三楼会议室举行,30家为青运会供应食材的企业、基地负责人齐聚一堂,接受青运会组委会表彰。
青运食材受热捧
采购商络绎不绝
在表彰大会现场,不少食材供应基地和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青运会结束后,他们更加忙碌了。经过青运会严格检验,基地和企业的产品更加受欢迎,找上门采购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络绎不绝。
福建星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礼明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以“生态循环科技”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今年1月,经过重金属、兴奋剂、药物残留等60多项指标检测,星源农牧成为首届全国青运会唯一指定猪肉供应商。整个青运会期间,由该公司供应的“青运猪”达600多头。“现在上门采购商品猪的单位一个接一个,借力青运会,公司正在扩大规模,预计明年的无公害商品猪年出栏量能达到8万头。”潘礼明透露。
福建飞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青运会青运村蔬菜沙拉指定用菜企业。“公司从去年7月份开始按有机标准生产无公害蔬菜,借助青运村指定用菜企业光环,目前700亩基地生产的产品都已经供不应求。”昨日,该公司董事长陈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她看来,成为青运会指定食材供应基地,不仅仅是对基地(企业)现有种养殖水平的肯定,也为基地(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跟陈丽持一样看法的负责人不少。青运会期间,福州聚春园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着食材供应、总仓服务和青运志愿者与工作人员快餐等服务工作。“经过青运会的考验,公司各个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昨日,该公司总经理王跃透露,除了现有的经营业务外,公司还计划转向团膳市场开发,包括为一些大型食堂供应原材料等,此外还计划再投入一条快餐生产线。
积累保障经验
攒下先进设备
记者了解到,在青运会这场“大考”中,福州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也经受住了考验,备受省内外嘉宾称赞。如今,已有不少地市希望来榕取经。
“首届全国青运会共有55个代表团参赛,总人数超过1.2万,其中运动员7959人。福州作为首届青运会主赛场,承接了60%的比赛项目,食品安全保障压力可想而知。”青运会执委会食品安全部常务副部长、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蔡晓峰告诉记者,为确保万无一失,福州市要求保障青运会的所有食材必须进行“三重”检测和“两段”全程跟踪,即食材在基地进行第一重检测,进入仓储前进行第二重对比检测,运输到青运村厨房时再进行第三重检测。福州市还对连江食材总仓加工生产进行驻点监管,对食材基地按责分工驻点监管。
“食材采购完毕后全部送到连江食品总仓,每一批食材都要检测合格后方能进入总仓。”参与青运村食品安全监督的吴芳华回忆称,整个青运会期间,3家大型检验院全员出动,食材运送进青运村检测合格入仓后,每天还会有两名检测人员重点对直接入口食品进行抽样快检,确保食品运输和加工环节不受污染。检测内容包括甲醛、二氧化硫测定,以及农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等兽残、抗生素等非法用药残留、重金属元素、地沟油快速筛选等近百个项目。
据统计,从10月6日运动员入住青运村到27日青运会闭幕,20多天时间里,供应青运村的食材达63吨、饮料5.5吨,日高峰用餐5000人,福州市仅对供应这里的猪、牛羊肉、水产品、粮食作物、预包装食品等就抽检了1069批次,日均抽检48.6批次。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青运会食品安全,福州市加大投入力度,仅仪器配置就新增了30项之多,包括数字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备车,以及一些多功能食品安全快检设备等。此外,不止青运村,在仓山、鼓楼、连江等有承办本届青运会体育项目的地区,也都是按照同样标准保障食品安全工作。这些经验、设备,现已开始在保卫市民餐桌安全上发挥效力。
完善“青运”标准
保障市民餐桌安全
首届全国青运会大幕已落下一个多月,但福州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远没有停止。据介绍,借助青运会经验,福州市将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构筑食品安全防护网,保障市民餐桌安全。
“青运会举办之时,恰逢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刚刚组建,以及史上最严新《食品安全法》施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赛事期间做到全市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十分不易。”蔡晓峰说,经过此次青运会,福州市食品监管知识、食品风险关键点把控、检验检测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建立起了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大型比赛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方法,为今后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和日常监管工作提供了借鉴。
据透露,目前,保障首届青运会的手持快检设备已相继抵达各区县市场监管部门,继续发挥作用。不仅如此,福州市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正在加快建设,食品安全公众预警平台也正在逐步健全,这些都将为市民餐桌安全保驾护航。
接下来,市市场监管局还将完善各项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包括通过网络公示、评级上墙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诚信公示平台;加大执法力度,重新规范审查、正确引导、督促改正,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发展“重大活动冷链供应”“日常供餐加热配送”模式,确保市民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