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11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10月30日,《福州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完成最后一轮征求意见,从部门操作、管理办法适用范围、管理部门操作流程等方面对现行的《福州市内河管理办法》作出具体规定,其中便提出了实行内河河长制。
近几年来,福州市内河整治成效明显,但也存在水质改善不彻底,整治完的河道水质出现反复的现象。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岸线长、管理范围大,管理部门取证难、执法力量不足,涉及多部门间的协调难等。
虽然福州市政府及内河管理部门已出台了一些针对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相关专家表示,未来要治理好内河,实施河长制势在必行。
个人排污亟须监督
9月16日,福州开设城市内河污染曝光平台。该平台由省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合市内河管理部门共同建设,旨在发动市民的力量,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对福州城市内河污染问题进行监督巡查。
这个平台的上线,背后颇多无奈。福州内河已整治多年,但在仓山区、晋安区等城乡接合部的河段,垃圾、污水入河的现象仍屡禁不绝。
过去,福州市市容局下属的内河管理处设有专门的行政执法中队,也查处了大量排污、乱倒垃圾的违法行为。但这些行政处罚大多针对沿河商户,个人往内河扔垃圾,因违法时间短暂难以取证,碰到时大多以宣传教育为主。
而福州市建委内河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州有107条内河,岸线长、管理范围大,管理部门面临取证难、执法力量不足的难题。《福州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属于地方性行政法规,对垃圾污水排放行为进行处罚必须具备行政执法权限。而市建委内河处具有行政执法权限的人员不足,内河上遍布的“内河工”又没有执法权。
据介绍,沿河工地、商户是产生内河垃圾污水的大户,针对这些违法主体已有一套明确的处罚机制和流程。但针对小区集体排污、个人乱扔垃圾的行为,一是责任主体不明晰,二是瞬间行为取证难,最终要靠市民增强意识,自觉、主动维护内河环境,对违法行为积极举报或劝导。
政府由管理员变裁判员
为解决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污染却不断反弹的难题,2013年5月,宁波市借鉴国外PPP模式,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购买水质养护的形式,为中心城区38条内河82万平方米水域找社会管家。在此过程中,由政府制定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标准,同时引入第三方检测公司,定期采集水样进行监测,不达标就扣罚养护费用。政府部门由管理员转化为裁判员。
在这种机制下,宁波内河生态迅速优化,河道水质维护成本连年下降,政府和社会资本实现了双赢。
福州的内河整治曾走过一段和宁波一样的老路。过去,福州市的大规模内河整治工作,以截污、疏浚一次性工程投入为主。然而由于一次性工程建设有其局限性,污染治理效果难以长期巩固提升,容易陷入整治—污染—再整治的恶性循环。
去年初以来,宁波内河管理的创新思路也开始为福州市政府借鉴。各区分别开始了政府购买内河管理服务、第三方治理并按照治理效果付费的探索。
据了解,由于2013年福州市出台的内河管理办法规定,内河管理工作不仅局限在水面,还扩大为距驳岸10米-20米范围,包括沿河的步道、绿化、灯光夜景等,因此,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也包括岸上和水面。
记者了解到,目前岸线管养的标准已基本明确,为1平方米10元,招标工作也已陆续完成。水面保洁的招标试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中,很快将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长效管理需要河长制
“政府出台的这些管理举措都十分有针对性。但城市河道的水质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仅仅依靠短时间内的集中治理无法修复河道自然生态,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河道水质。要想让水质得到长效提升,就必须实行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建立水质日常维护模式,对治理目标进行动态管理。”福州市一名长期研究内河工作的人大代表指出,在今后的内河管理中,实行河长制是关键。
为什么要选河长呢?该代表指出,一条河,关联的部门有很多,比如城管、水利、环保等七八个部门。有了河长之后,才能更好地避免“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明确相关工作职责,落实各项河道建设管理措施,更好地管理内河。
实际上,早在2013年,福州市出台的内河管理办法中就已明确规定了市容、园林、水利、环保、交通、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内河管理中的职责。不过,部门之间界定不清或职责交叉以及部分河道未纳入日常管理范围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须更细致和强力的规范。
目前,河长制的建议已经得到了福州市有关部门的重视。记者了解到,接下来,福州市城管委拟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水域保洁管理河长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层级划分、分片包干、部门配合的原则,对城区107条内河实施河长制管理。
记者手记>>>
为管护注入源源活水
内河整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须久久为功。然而,无论是功能定位、治理目标,还是管护措施,都应紧随时代步伐和城市发展的节奏,担当起治河的阶段性使命从而泽被后世。
先来看机制。据福州市档案馆提供的资料,从制定部门规章到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福州市整整走了36年的漫漫征程。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州市颁布的有关内河整治的法规、规章至少有30部,无不踩准其时城市建设发展的脉搏。比如,散船管理主要在上世纪50年代,决定发展内河养鱼主要在上世纪60年代,畜禽养殖、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的大力整治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再来看机构设置。福州市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显示,1957年是航道管理处;1982年是航管处和各区建设科或街道城管部门,以及河道巡检组织、航道管理纠察队、航道养护专业队;1989年建立内河管理处……1992年有福州市内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1993年建立福州市内河中队……1995年设立护河员制度……1998年有福州市市容管理委员会;2000年有福州市市容建设开发公司负责贷款……机构设置的变迁,折射出福州市内河由承载航运功能到侧重防汛抗旱和市容建设的功能转变,由政府部门一手抓到多种方式、多种体制共治的时代变奏。
再来看管理方法。1993年,福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福州市内河管理办法》,首次赋予了内河整治行政执法权。过去,在福州城市建设中,许多河道被填埋,出现了不少断头河、盲肠河;现在,福州市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河道不能填埋、不能覆盖,有条件的要翻开甚至新挖。2014年,随着《内河管理标准化工作流程(试行)》《内河管理考核标准(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出台,内河整治标准化成为趋势。这些都无不体现时代为福州市内河整治注入的源源活水。
最后来看模式。以政府主导一直是内河管护的主要模式,从上世纪建立专门的聘用制内河护工队伍,到2000年福州市市容建设开发公司主要承担剥离出来的贷款职责,到如今借鉴国外和宁波的做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管护模式,这样的变迁也涌动着时代进步的新鲜血液。
英国泰晤士河的重点整治经历了11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州市内河的重点治理可追溯至1957年,至今已58年,内河整治一直是福州市的工作重点。我们期待,更多的时代元素能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内河整治的队伍中来,让内河整治成为百姓憧憬的城市发展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