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为同学们展演合唱歌曲。
福州新闻网9月29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谢薇/文
廖云岚/摄)“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昨天上午,在福州教育学院附中上空,飘扬着一阵阵悠扬的歌声。学校操场正中央,5名上周赴美交流的学生站在升旗台前,身穿杏色的统一校服,一齐深情并茂地演唱,校内2800余名师生无一不屏息细听,也引得路人不禁驻足循声。
分享收获大洋彼岸的友谊
上周福州教育学院附中5名学生赴美参加中美交流活动,与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林肯中学合唱团的学生们在林肯中学礼堂,演唱了中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英文歌曲《世界如此美好》。正在塔科马市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就坐在现场欣赏合唱。
在这周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刚刚归国返校的高二(1)班的翁绍翔、高二(7)班的陆嘉怡和陈羽洁、初三(1)班的李沐霏和刘嘉欣等5名学生,为全校师生再度献唱在大洋彼岸的林肯中学礼堂曾经唱响的友谊之歌。
优雅的举止,悠扬的乐曲,动人的歌声,感染了现场的师生。师生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这首流行于上个世纪、影响了三代人的歌曲。“我们全校师生在当天的新闻联播就看到了孩子们的精彩演出,真的为他们骄傲,他们美妙动人的歌声不仅承载着我们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更承载着中美两国青年学子的友谊。”教师林羽说。
“我至今仍感觉自己太幸运,像做梦一样!”在升旗仪式上,陈羽洁和全校师生分享了她7天的赴美交流时光。她说,此行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在林肯中学,与她结对子的女生叫莉迪亚,不仅热情地教她英语口语,还带她体验了美国学生富有个性且多样化的校园生活。“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可以像我一样有机会到林肯高中交流学习!”
“当我遇到困难,那里的朋友就会给我拥抱给我鼓励,让我在异国他乡体会到了温暖、真诚和无私的奉献!”刘嘉欣说,虽然交流时光匆匆而逝,但和美国同学们的点滴感受,值得用更长久的时间去回忆和续写。
坚持成就“中国好声音”
“因为要排练,加上倒时差,大家都难免疲惫。嘉怡同学由于不适应还发了点低烧,每天一边口服含片,一边坚持排练。”李沐霏说,但为了呈现最好的中国中学生风貌,大家都毫不懈怠!
“尤其是看到习主席和彭妈妈鼓励和赞许的点头,大家的斗志瞬间被‘激活’了!”李沐霏自豪地回忆起当时演出的情景,“习主席和彭妈妈一直坐在观众席,微笑着听我们唱歌,时不时投来赞许的目光,还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次的经历让我相信不论是做什么事,只要努力过都可以获得成功!”翁绍翔是这次访美学生中的唯一男生,他说,虽然演出大获成功,但今后他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将按照习主席的要求,珍惜昭华,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不断成长、成才!
“通过此次的交流活动,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提升,让我感觉福州教院附中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也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了!”学校英语老师、随团翻译黄冰洁说,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老师和孩子都走出去看看,感受中美课堂文化的差异,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两首曲子合唱总共是3分钟的时间,刚一听到他们的演唱就惊呆了,根本分不清是哪国学生的声音。”学校此次赴美访问的音乐老师陈春芽介绍说,为了此次的交流活动,全校进行了节目的海选,之前准备有太极、古筝、书法、国画、歌唱等五类富含中国元素的节目,综合考虑各因素和筛选后,最终只留下这两支经典的歌唱曲目。随后就进入紧锣密鼓的排练,期间还做过多种改编的尝试,最后决定选用原版再现的方式进行演唱。
两校友谊之歌将再度唱响
“我们相信,这是两校之间的一次交流,也是两个城市之间的一次友好往来,更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一次相互了解。活动中播下的友谊种子,定会在未来开出和平之花,结出进步之果。”福州教育学院附中校长曾淑煌说。
福州教育学院附中与林肯中学是友好学校关系,2008年5月签署协议以来,两校在教学、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赴美访问,是落实两校友好交流协议的又一重要活动。曾淑煌告诉记者,在美访问的几天里,他与林肯中学校长埃尔文多次就如何更好加强两校之间的友好交往展开探讨,并达成多项新的交流合作共识。
下一步,两校将创造条件,加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互派力度,让两校的师生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拟通过学校管理人员互访交流、跟岗学习,拓展办学理念,提高管理能力,推进两校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两校间教学教研交流活动,搭建教育教学网络交流平台,互享教育教学、教研资源;形成常态化的教学交流,如林肯中学外派教师开设“英语口语班”、福州教育学院附中外派教师开设“汉文化课堂”;每年组织学生到双方学校开展短期学习、交流等,开拓学生眼界。
“12月12日,学校即将迎来20周年校庆,林肯中学已经答应了我们发出的邀请!”曾淑煌信心满满地说,为了福州市和塔科马市的交流合作,为了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福州教院附中将当好友谊的使者。
据悉,学校20周年庆活动中,与林肯中学学子的合唱将再次上演,同时更多的中国元素将搬上舞台,为来访的林肯中学师生献上满满的中国“饕餮大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