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社会 > 正文

兔子煮熟后惊现水银、玻璃管 福州一家腹痛就医

2015-08-07 08:24:53 徐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从熟兔肉中扒出了小半截玻璃管和水银珠

从熟兔肉中扒出了小半截玻璃管和水银珠

东南网8月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丰 实习生黄淑彬)本想吃只兔子“补一补”,不料这只兔子煮熟后,嘴里竟吃出了“沙”,吐出一看,异物竟是几颗银珠般的小水珠;在兔肉里再扒拉扒拉,更扒出了一段玻璃管!福州一市民家里最近就遇到了这悚人遭遇。一家三口食用兔肉后,出现了恶心、肠胃不适等情况,经福州总院四七六医院急诊科医生诊断,这家人误食了水银。

虽然一家人最终并无大碍,可这只兔子体内为啥会有水银和玻璃管?周边摊主说,卖兔者曾称兔子系“山上打的野兔”;而有业内人士猜测,水银和玻璃管来自断裂在兔子体内的温度计。

兔肉吃出水银 一家腹痛就医

5日早晨,市民林先生从洪山桥农贸市场入口的一名流动商贩处,买了半只兔子,“都是装在泡沫箱里,已经剥好皮的兔子,一斤18元,比20元的市场价便宜点,我买了半只,有一斤多。”当晚7点,林先生夫妻俩食用熟兔肉后,都出现了恶心和肠胃不适的症状,林先生说,“当时我们以为是普通的胃痛,没太在意。”当晚10点,林先生的女儿林小姐下班,再食用已放凉的兔肉时,在肉中发现了“银水珠”。

林小姐说,“我当时吃了块兔肉,嘴里涩涩的,像吃到了沙,吐出后发现,竟然是几个亮亮的小水珠子。”林小姐说,这“银水珠”很像此前在化学课本中见过的液态水银。

随后,一家人赶紧剖开还未食用的兔肉,发现了一支约2厘米长的玻璃管,看着像断裂的温度计。将兔肉倒出后,锅底又发现了多颗“银水珠”,此时,林小姐感觉到腹痛,一家人连忙到附近的福州总院四七六医院急诊科治疗。

医生看了“银水珠”照片并询问后,判断一家人误食了水银。不过,经肠胃检查,一家人并无大碍。

业者称,病兔才用体温计

昨日下午,记者至洪山桥农贸市场,并未见到卖给林先生兔肉的商贩。旁边一家禽店老板说,“这家摊贩在这里摆了一年多了,摊主说兔子是从山上打的野兔,但我看那个兔肉和新鲜兔肉相比有点红,感觉不卫生。”

林先生则说,该摊贩自称做皮毛生意,兔肉是剥完皮顺带卖的,每周三带约20只兔子出现,几乎都会卖光。林先生每隔半月买一次,也发现兔肉偏红,但并不觉得有异样。

兔肉中为何出现水银?“兔子肉里出现体温计,估计是病兔或死兔。”长乐一家肉兔养殖场的老板林先生分析,如按林家人所叙述的,断裂的玻璃管可能是断在兔子体内的温度计,水银正是来自温度计内。他说,“给兔子测体温需将体温计从兔子肛门处插入,因此可能意外断裂留在兔子体内。不过,通常养殖的健康兔子是不需测肛温的,只有兔子得病了,才需要测体温和喂药。”

“实验用兔子通常也会用到温度计,但通常会经过严格处理。”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院一教授介绍,兔子在实验室中经常用到,测肛温也是为了观察兔子体征变化,但实验用动物严格禁止食用,实验结束必须杀死,并作无害化处理,“通常不可能流到市场上”。

误食微量汞不会严重中毒

“目前兔肉销售量较小,上市前通常未经检验检疫。”昨日,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兔肉不像消费量大的猪肉,有专门的检疫员并出具检疫证明,而是施行报检制度,即自愿检验检疫,所以上市兔肉通常未经检疫,市场上流动的摊贩只要符合市场规范秩序,就可以进行销售,“如果吃出问题,又没有正规票据,部门想要处理比较难”。

“我们常说的水银就是汞,它在常温下是一种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福州大学化工学院邱彬教授介绍说,微量的液体汞一般是无毒的,但汞蒸气和汞盐是慢性剧毒的。汞的沸点是356.7℃,常温下,汞会缓慢挥发。

邱彬说,日常使用的体温计中含汞量较少,如体温计断裂在兔子体内,兔肉经清洗、高温烹制之后,汞基本能完全挥发,而这样蒸煮后还能看到液态汞的,应是由于蒸煮时间、温度不够,汞积存在兔肉中,放凉后又恢复为常温下的液体形态。

虽然误食微量汞一般不致引起严重中毒,但毕竟汞是重金属,邱彬表示,误服少量水银后,可服用牛奶、蛋清等进行解毒。同时邱教授建议市民,应当从正规渠道购买正当来源的食品,平常在购买家禽回来后,在宰杀、清洗的时候要注意观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