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民生 > 正文

草根青年造出防治白蚁“神器” 3年研发26种产品

2015-08-05 10:12:10 陈若凡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草根青年造出防治白蚁“神器” 3年研发26种产品

  叶志徐用自己研发的生命探测仪在古建筑上探测白蚁

福州新闻网8月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陈若凡 通讯员 廖文静 王辉/文张人峰/摄)在三坊七巷的老宅深巷里,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他手持自制的白蚁微波探测仪监测白蚁动向,为三坊七巷白蚁防治工作建言献策。他叫叶志徐,一个非科班出身的“80后”草根青年,靠着自学,自主研发出26种保护古建筑的仪器和药物,成为三坊七巷白蚁防治工作方面的专家。

自制微波探测仪

让白蚁无所遁形

日前,叶志徐带着一台白蚁微波探测仪,和记者一同来到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进行探测。据他介绍,这款探测仪可用于检测木头里白蚁的活跃度,相当于一个简易的生命探测仪。“探测仪前方有一条微波探测显示条,它会在红、绿两个点之间不停闪动,频率越高表示白蚁数量越多。”叶志徐说完,便把微波探测仪靠向了戏台的雕花柱子,只见绿色的波纹在显示条约1/5处不停跳动。“这说明附近区域有三到五只白蚁,属于轻度蚁害。”

叶志徐平日十分关注福州古建筑的养护,几乎每周都要去福州各处的老宅测试仪器和药品的效果。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发现不同的树种会招不同的白蚁。叶志徐说,不同品种的白蚁在消杀方式上略有不同,以前这只能凭消杀师傅的经验来判断。而现在有了白蚁微波探测仪和相应的药物,这些工作只需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不仅提高了消杀的准确度,还大大节省了人力。

记者了解到,这台白蚁微波探测仪是叶志徐经过2个月设计,改进了15次才最终定型的,而这些全靠他自学研究。

研发电子产品

与古建筑实现跨界结合

1982年出生的叶志徐来自宁德市屏南县的一个小村庄,因为家境贫寒,17岁的他背井离乡,只身来到福清市打工,在一家电器维修站当学徒。

那时候国内笔记本电脑和液晶电视还不普及,叶志徐在维修店内接触到了不少新兴电子产品和进口大宗电器,长了不少见识。叶志徐说:“我跟着师傅学习的这一年时间,掌握的技能甚至比别人在中专两三年学到的还要多。”

开过网吧,经营过农场,从技术员干到工程师,叶志徐换过不少职业,但由于两家农场先后因禽流感的爆发而破产倒闭,叶志徐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即便如此,叶志徐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创业梦。

2012年8月,一次机缘巧合让叶志徐发现了古建筑防护方面的商机。“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在三坊七巷开了会所,让我帮他安装水电。”叶志徐告诉记者,正是在这次装修过程中,他发现三坊七巷有不少老宅都被白蚁破坏,精致的雕花装饰和牢固的木榫结构都遭到严重侵蚀,很是可惜。

叶志徐决定从白蚁防治工作着手,通过研发系列检测、消杀白蚁的仪器及药品,对古建筑进行养护。为此他研读了不少关于生物学和建筑类的书籍,并上网查找资料自学,单是有关白蚁研究的论文他就下载了400多篇。不仅如此,叶志徐还经常到省内外各地奔走,与当地专家、高校教授进行交流探讨。

从光杆司令到团队协作

他逐渐被认可

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检验,叶志徐在3年时间里自行研发了包括白蚁智能喷药器、智能修瓦补漏机器人、木柱“CT”探测仪等在内的26种保护古建筑的仪器和药物,其中针对白蚁防治的产品就超过10种,白蚁诱杀多功能养护桩更是于今年7月拿到了专利证书,成为他第一个已正式授权的专利产品。目前,另有6种产品正在申请专利中。

今年年初,叶志徐组建起了一支9人团队,终于摘掉了“光杆司令”的帽子。有了技术支持,还需要业务突破,叶志徐和他的团队经过不懈努力,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单生意,和福州移动频道合作,为市民提供白蚁的消杀和防治服务。

如今的叶志徐在不仅成立了筑村古建筑研究所和钛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养护和人居环境研究,还因为对白蚁的深入研究,被三坊七巷管委会聘为白蚁防治专家。

俗话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叶志徐表示,房子可修缮,但是历史却无法修补,“中国现有传统村落2000多个,如果都能以养护代替修缮,可以大大节省资金和人力。”叶志徐认为,国内当下古建筑养护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口,他希望在将产品推广到市场上的同时,还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古建筑保护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