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民生 > 正文

巴西龟被放生或危害闽江 市民放生可选本地物种

2015-05-28 09:25:01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快记者陈雪芳

“其实不止是巴西龟,牛蛙、小龙虾、福寿螺等生物的放生,也会对我们的生态产生影响。”昨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在接受东南快报记者采访时回应。

5月26日,本报A2版报道了大量“生态杀手”巴西龟被放入闽江,(详见:巴西龟成放生首选 上万只龟恐成闽江“霸王”)专家认为盲目放生可能会导致本地龟灭亡。连日来有不少读者拨打本报电话,想要知道除了巴西龟外,常见的外来物种还有哪些。

因价格便宜适应力强,巴西龟比本地龟更受欢迎

“其实我们此前还没注意到有人在闽江内如此大规模地放生巴西龟。”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资源环境保护处郑处长在读过本报的报道后介绍,他曾在鼓山涌泉寺的池塘里看见过密密麻麻的巴西龟。据介绍,不止是涌泉寺,福州西禅寺的放生池内,也可以看见很多巴西龟。而跟出现在这些地方的巴西龟的数量相比,本地龟的数量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郑处长介绍,这些巴西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盲目放生所致。乌龟在中国有长寿的寓意,巴西龟因为价格便宜,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相比本地龟更受欢迎。

在福州花鸟市场,东南快报记者了解到,佛诞只是放生巴西龟较为密集的日子,平常时间里,也有部分市民会购买乌龟用于放生。“有人会一次性买12只带回家,每个月放一只。”一家水产品商铺店主向记者介绍。一名店主表示,巴西龟是自己家里养殖孵化的。

郑处长认为,巴西龟是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破坏性极大,不大可能特意引进,确实有可能是部分商户养殖孵化而来。但他表示,省内目前还没有专门关于巴西龟的育苗场。“正规的水产育苗,必须办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我们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过这类申请,同时,巴西龟因为其对生态的破坏性,也不允许大规地养殖和放生。

我国巴西龟数量世界最多,已远超其故乡美国

既然巴西龟是外来入侵物种,最早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呢?福州市林业局动植处相关工作人员猜测,最早进入时很可能是宠物用途,也不排除药用。

WWF(中国)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此前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曾表示,由于中国人有食用龟类的传统,消费市场巨大,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从东南亚进口龟鳖类数量空前,导致缅甸、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龟鳖类资源枯竭。随着东南亚龟鳖类资源减少、国际舆论的关注,以及出口国采取的一些限制措施,中国龟鳖类进口受到限制。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南方龟鳖类养殖业开始兴起。巴西龟由于进口无限制和易于繁殖,我国开始大量进口巴西龟卵和成体,农业部门和水产部门甚至将巴西龟养殖作为新兴产业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成为大规模养殖的主体。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下,巴西龟人工养殖很快就遍及我国中南部的所有省区。现如今,我国巴西龟的数量已远远超过它的故乡美国,成为世界上巴西龟最多的国家。

牛蛙、小龙虾、福寿螺等也是我省常见的生态杀手

巴西龟虽然是生态杀手,但郑处长表示,对于已经被放入闽江内的巴西龟,相关部门很难进行处理。因此市民一旦看见巴西龟被放生,要赶紧拨打执法部门电话进行举报。

同时他提醒,目前全国乃至福建省比较常见的外来物种,除了巴西龟之外,还有牛蛙、革胡子鲶、短盖巨脂鲤、小龙虾、福寿螺、清道夫等。

“牛蛙于1959年作为食物新品种引入我国。由于适应力强、食性广、天敌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本地两栖类和各种昆虫面临减少和灭绝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郑处长介绍,而小龙虾,繁衍速度很快,能在各种水体中生存,擅长打洞,会导致灌溉用水的流失,破坏农田甚至危及水库大坝;福寿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引入我国进行养殖的,其食量大,刮食藻类影响水体,会传播一种寄生虫引发脑膜炎;而清道夫因为大量吞噬鱼卵和鱼苗,目前已经对我国珠江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

郑处长介绍,正确的放流养殖(即放生)可以增加生物资源数量,修复渔业种群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增效等,因此市民在放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辨别生物品种,可选择如大黄鱼、日本对虾、海蜇、鲫鱼等本地物种和一些濒危物种进行放流养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