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州> 社会 > 正文

福州兴起艺术品“微拍” 门槛低真伪无保障(图)

2015-05-21 10:35:41 赵铮艳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福州兴起艺术品“微拍” 门槛低真伪无保障(图)

福州新闻网5月21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赵铮艳 文/摄)近半年来,福州古玩艺术品拍卖搭上了微信社交平台,“微拍”迅速流传。一些在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士定期在微信上组织小型拍卖,吸引了不少人参加。业内人士指出,快速发展的微拍可作为正式拍卖会的补充,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监管的缺失,也使得微拍存在一定风险。

现象:低门槛艺术品微拍

在榕渐火

今年3月以来,每晚七八点,艺术品爱好者刘先生就开始盯着手机里的微信群。原来,在朋友介绍下,他加入了福州本地组织的古玩微拍群。仅字画微拍方面,刘先生就加入了5个群,也低价拍过几件藏品。

福州晚报记者在刘先生加入的其中一个命名为“三坊七巷微拍”的微信群(如图)看到,近500人加入该群,一次微拍大约有10多件藏品,所有藏品都是无底价起拍,由各群友自由竞价,最后由价高者得。便宜的字画只要1000多元,贵的30000多元。

“微拍基本上都是入门级藏品,朋友间互相介绍的,也算是熟悉的人在操作,所以大家的信任度还比较高。目前福州这个圈子并不大,一旦发现藏品是假的,或者成交后不给钱,一起玩收藏的朋友都会知道。”刘先生说。

据了解,去年底,福州最早兴起的是寿山石微拍,发起人以圈子里小有名气的鉴赏人士或者开寿山石店的商家为主。到今年3月,古玩字画等也兴起了微拍,藏品有的是群主自己的,有的是群友想转手,委托群主帮忙微拍的。

目前,福州有10多个人气较旺的古玩微拍群,由于这些微拍基本上采取定时举办、无底价、零佣金的方式操作,藏品种类丰富、档次不一,吸引了不少藏友参与。一些微拍群甚至以不定时派发红包的方式吸引人气。

探因:市场空间大

正式拍卖少

对于福州微拍渐火,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是由于本地正式的古玩艺术品拍卖会数量少,不少民间藏品缺乏流通渠道,而参与便捷、除了网络流量费外基本零成本的互联网社交平台迎合了市场需求。

“福州举办的正规拍卖会场次不多,有的拍卖行一年也举办不了一两场拍卖。”一家拍卖行的负责人告诉福州晚报记者,拍卖行组织一场拍卖,前期的拍品征集、图录制作、场地租用等环节都会产生成本,因此组织拍卖必须考虑到成交的情况,不会随便组织。而且,考虑到佣金方面的收入和人力成本等问题,档次太低的藏品,正规的拍卖公司一般不会过多考虑。

“微拍则不同,门槛很低,主力拍品价格也不过数万元,只要加入微信群,就可以把艺术品晒出来,喜欢的人就可以竞买。一次拍卖一二十件,成交与否也无所谓,想什么时候组织都行,这种灵活便捷的优势对于正规拍卖公司来说不是轻易能做到的。”该负责人说,微拍受欢迎,正是因为它填补了市场需求,可以作为正式拍卖会的补充。

提醒:法律有待健全

真伪无保障

对此,业内人士也提醒,微拍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艺术品的流通,但其本身的风险值得注意。福州寿山石行业协会有关人士指出,目前个人组织的网络拍卖活动不太规范,微拍是不受拍卖法律保护的。我国的《拍卖法》在1996年正式颁布,《拍卖管理办法》在2005年出台,时间都较早,只对拍卖活动各个环节作了规定,并未考虑到网络在拍卖中的应用。网络拍卖相关的法律法规呈滞后、缺失的现状。

“微拍只要一部手机在手,在全国各地都能参与,随着微拍群的不断壮大,成员难免鱼龙混杂。在一些微拍群里,参与微拍的藏品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福建一家拍卖行负责人邹先生认为,由于参与微拍的人士中,有不少是缺乏经验的业余爱好者,或者是入门级藏友,这些藏品最后的成交价也存在虚高的问题。

邹先生还提醒,目前微拍没有向工商、文化部门等报备,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藏品的真伪没有保障。虽然有的微拍群会要求“供群友学习的仿品须文字注释”“赝品可以退货”,但参与者应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尤其对私下交易要慎之又慎。

□相关链接

微信拍卖简称“微拍”,其以微信公共平台为载体,每场拍卖进行时,先由拍卖方将拍品的图片及其他信息上传到公共平台及朋友圈里,进行“预展”,然后由参与者自由竞价。所有关注拍卖平台的客户均有资格竞拍。竞价者可以在公共平台上留言,写清竞拍人、联系方式及所出价格、拍品序号。有的拍卖平台在预展期间就可议价成交,有的拍卖还引入“一口价”模式,允许买家对拍品直接出“一口价”落槌成交。近一年来,全国范围内冒出了数百个微拍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