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区
东南网4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文/图)
栖息于山林间,长眠在花丛里,不留坟头,不立墓碑,不占或只占很少土地——生态葬,让逝者安静地与大自然相依相伴。清明节前,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城乡公益性骨灰楼堂和公墓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集约节约用地,鼓励采取花葬、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民众对生态葬的态度如何,其推广顺利吗?清明时节,记者展开调查。
首创树葬 亏本叫停
应该说,省会福州在实行生态葬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福州三山陵园2000年在全省首创树葬,2002年在全国首创花葬。之后,又推出草坪葬、壁葬、海葬等形式多样的葬法送别先人。
“生态葬是当今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它既可美化环境、节约土地资源,又不失庄重素雅,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人文追求及关怀。”福州三山陵园总经理助理杨继忠说,“树葬,不建墓、以树代碑,在四季常青的树下埋下骨灰,让逝者永远长眠在青山绿林间;在树枝上挂上心愿卡,让它随风飘舞,诉说着对逝者的浓浓思念。”
2000年,福州三山陵园设置树葬区,分别为面积2亩的龙柏园和面积0.5亩的桂花园。一树葬一人的,价位500-600元;一棵葬两位的,价位1000元。当时墓地价格高涨,环保的树葬既新潮又实惠,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至2003年,龙柏园共树葬100多人,桂花园树葬十几人。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之后就停止树葬了。”杨继忠说,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陵园方面负担不起。
原来,随着树木不断长大,树围不断往外扩展,一棵树占地要2-3平方米。加上病虫害防治费用、修剪费等,每年一棵树需要各种费用200-300元。“多年下来,这成了很大一笔开支。”杨继忠说。
陵园一名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普通墓地一平方米1万元左右,一座墓地售价两三万元,位置好的甚至十几二十万元。而一处树葬占地约为2平方米,售价仅1000元,还不包括日常对树木的管护费用等。“我们不做这种亏本公益了。”
鲜花相伴 逝者安息
相对于树葬,花葬更是福州三山陵园的特色。将逝者的骨灰伴着花瓣轻轻地撒入土中,掩埋后植以鲜花,先人在鲜花丛中融入自然怀抱,回归生命原点。
在三山陵园花葬区,记者看到一个面积约一亩的花坛,盛开着各种美丽的鲜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花坛旁设一块大大的花葬纪念碑,上面刻写逝者姓名。
“自2002年花葬区投入使用至今,已有300多位逝者在此安息。”福州三山陵园工作人员陈凯说。
花葬是神圣的。先将逝者骨灰拌着菊花花瓣埋入花坛的黄土中,现场奏响逝者生前喜欢的音乐,亲属集中排队默哀。虽然整个仪式没有焚烧纸钱,没有燃放鞭炮,但一朵朵鲜花,都给予逝者尊严的归宿。
“这种新型生态环保葬式,早期是免费的。但为了让花葬区的鲜花保持四季盛开,便要定期更换这些草本植物。”陈凯说,花费、水费及人工养护费等是一笔不小开支,每年需10万元。所以,2008年至2009年,花葬费用从380元/人涨到680/人。2014年,由于增加了40分至1小时的安葬礼仪,每个逝者安葬费提高至2880元。
每年都有20多个逝者送到此处进行花葬。选择花葬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观念比较超前的人,认为生命来自于自然,也要归于自然;二是经济较拮据的低收入群体;三是由代际久远的晚辈安葬的逝者。
生态葬法 未来方向
福州三山陵园多年来力推生态葬,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每年在此殡葬的有1000多人,但生态葬的比例仅占2%-3%。从全省看,每年殡葬人数约20万,但选择生态葬的不足5%。
一边是墓地价格年年涨,百姓感叹死不起、葬不起;另一边是经济型的生态葬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还是绕不开传统观念。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有人认为,为先人安葬是件大事,关系家族兴旺运数,要厚葬之;有人表示很难接受树葬、花葬、壁葬、海葬,觉得这样不尊重逝者;有人认为,现在树葬、花葬形式过于简陋,而且地处陵园边缘位置,不愿意接受。
不过,多年来,在有关部门与民间环保人士、有志之士的推动下,生态葬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福州市区,选择海葬的逝者三年来每年以10%速度递增。
作为全省投资规模最大陵园的福州皇天华人永久陵园,规划用地500亩。“目前已开发190亩。陵园投入使用之始,公司决策层就树立了节地理念,生态葬用地占总开发地的1/3。”陵园业务部营销总监郭秋莎说,2001年设立树葬,之后设有花葬、花坛葬、草坪葬、塔葬等。从目前看,草坪葬、壁葬最受欢迎。
“引导推广生态葬,政府政策扶持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杨继忠建议,政府应设立公益林推广树葬。可向发达国家学习,树葬的使用年限以15年或20年为一周期,每周期更换一个逝者,以提高利用率。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教授认为,以生态葬法安葬逝者,不仅节地,且花费少。但国人“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为此,要在尊重社会传统观念基础上,积极改进方式方法,充分尊重人们拜祭习惯,既要适度超前,又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生态葬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编后>>>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改变实行几千年的墓葬方式而接受节地环保的生态殡葬,注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推动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媒体等大力倡导“厚养薄葬”的社会风尚,鼓励树立文明、生态、节俭的殡葬新风。
生态殡葬是资源紧张大环境下的趋势性选择。需要指出的是,殡葬发展既要利于生态保护,又要兼顾人情世故、民俗传统。将节地的自然生态墓园建设得更加花园化、亲情化、绿色化,完善相关的生态安葬配套政策,让民众逐渐接受多元化方式表达哀思。这样,生态殡葬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