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宗乾在向记者介绍在台福州乡亲英勇抗日故事。
福州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
清明时节,缅怀先贤志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70多年前,日军入侵,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战火纷飞,英勇顽强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抗战期间,不少居住在台湾的福州人,曾与日本殖民主义者展开斗争,舍生忘死,大义凛然。
资料记载,抗战爆发后,在台的福州乡亲先后发起成立“中华会馆抗日救国会”和“三山抗日会”,以“三山善社”为掩护,明为行善,暗则保护抗日志士,秘密反日抗暴。后被日军发现,这群福州人在狱中坚贞不屈,不少会员被残害致死。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4月8日,80岁的郑宗乾即将为他的新书《福州人在台湾》举行首发仪式。
这是一本辟有专门章节记载福州乡亲英勇抗日的书。对很多人来说,这段历史因时间久远、资料非常有限,知之甚少。郑老的新书也因此显得叙述较为简略。“这些抗日英雄事迹感人,却鲜为人知,实在不该。”郑老有些心痛。
近日,郑老携此书来到本报,希望向众人揭开留台抗日福州人的血泪斗争史,让世人铭记,同时希望知情者能够提供线索或资料,补全那段失却的历史。
郑宗乾正在翻阅史料
尘封70多年的
英勇抗日历史
郑宗乾曾在福州市台办工作17年,因工作关系接触了不少旅台榕籍学者,也掌握了许多珍贵的文史资料。
“在翻阅资料时,我发现福州人在台抗日的事迹很感人,但历史资料很少。”这群抗日志士的故事始终牵动着郑宗乾的心,他四处搜集资料,“通过整合零散的资料,这段历史也渐渐清晰。”
他向记者展示了几份民间史料,一份是《台湾三山善社三山抗日会会史》,一份是出版于1966年5月15日的《福州同乡会会讯》,还有《罗星塔》月刊等。“这些资料是台湾友人带给我的,记录着福州乡亲在台抗日的概述和部分代表人物的事迹。”郑宗乾说。
其中,《福州同乡会会讯》上刊发的一则《留台抗日爱国同乡罹难记》,是郑老搜集到现存最早的相关文字记录。作者吴厚藩是福州螺洲镇人,1946年去了台湾,听说了这些抗日志士的感人事迹,利用工余时间调查走访亲历者和知情者,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字记载,让后人得以知晓先贤们英勇抗日、不惧牺牲的概貌。
台北福州同乡会暨三山善社顾问郑行泰对榕台文史研究颇有建树,他所作的榕台相关文章,常被收录于福州市政协编撰的《福州文史》刊物中。
在郑行泰撰写的《八年抗战旅台福州人忠贞事迹》一文中,也有这段历史的描述。日据时期,台北、高雄、台南、彰化、花莲等地均设立中华会馆,会员大多数为福州人。但因日本统治,活动多受限制,唯有慈善事业可网开一面。散居四处的福州同乡,多以慈善为名,如台北三山善社由福州、闽侯、长乐、连江四邑同乡创立,在今台北市辛亥路三段,俗称“福州山”集资购地,设立公墓为同乡提供死后置身之地,每年举办集体祭祀活动。事实上,三山善社明为行善,暗则掩护忠贞,利用集会,密谋反日抗暴大计。
在日本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下,坚强不屈的福州人不得不转入地下,秘密组建“三山抗日会”,延续中华会馆的抗日事业,后设南北两个分会,北区在台北,南区在高雄。
不料,1942年~1943年间,因民众自发的抗日斗争缺乏谋略,言行不慎被日警发觉,旅台榕籍乡亲再次被大批逮捕,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有的折磨致死,有的致残,有的自残,悲壮惨烈。
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记者走访了市档案馆、市政协、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等单位,也询问了不少福建高校的史学专家,均未找到相关资料。通过多方找寻,记者终于在《福州市志》中找到了只言片语的记载。
据《福州市志》第八册记载:福州人在台湾各地都建有同乡会,历史最为久远的是“三山善社”,成立于1909年。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台福州人的中坚分子,以同乡会或慈善团体为掩护,通过各种形式,与日本的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抗争。
《福州市志》中还提到:“据‘台北市三山善社’调查,有据可证的因抗日被捕入狱致死的有12人,被捕生还者有19人。”
陈宝源家族故居,距今近百年历史,现在是外人居住。
这些抗日志士应该铭记
“在我目前所得的资料中,记载着十余位旅台抗日福州人的英勇事迹。他们用生命,谱写了这段不平凡的抗日篇章。”这些名字,郑宗乾早已铭刻在心。
在1966年5月15日的《福州同乡会会讯》,刊出了《日据时期福州留台抗日爱国志士表扬特辑》,记载着郭尚清、林学柽、方幼祥等12位抗日志士的姓名、照片和简要事迹。
例如:北区会长、福州埔头乡人(旧地名)林学柽1942年2月被虐死于狱中;南区会长、福州塘池乡人(旧地名)郭尚清1942年10月27日被捕,酷刑相加,终被摧残致死,沉尸灭迹,尸骨无存;方幼祥,1943年7月8日被捕,在狱中仅十余日即被释放,体无完肤,奄奄一息,到家仅数小时即惨死。
据《台湾知识词典》记载,陈发棐是福建闽侯人,1926年,他在台北组织“中华总会”,任会馆主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发棐等人积极协助福州乡亲返回大陆或将钱财送回大陆支持抗日。他们的行动,引起日本殖民当局的警觉。当年9月,陈发棐被捕,日本人要他发起亲日团体,他一一拒绝。在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骗饮毒药后,陈发棐于1939年10月释放,两天后毒发,壮烈牺牲。
1993年12月,旅台榕籍学者高啸云教授在《罗星塔》月刊199期发表的《黄斯模先生在日据时期英勇抗敌》一文中提到,“斯模先生激于爱国热忱,纠集在台志士,密筹抗日,予日本军阀以重大之痛击。1941年10月19日,由于事机不密,为日方缉捕施以酷刑,妹夫叶朝铨因此毙命于狱中。是役志士被捕者达一百余名之多,几乎全数被害。”抗战胜利,黄斯模获释出狱,往访昔日同志,生还者仅仅二人。
出版于1966年的《福州同乡会会讯》
两岸文史研究者
呼吁立碑纪念
这些年来,郑宗乾一直有个心愿:“这些抗日英雄事迹感人,却鲜为人知,实在不该。希望有朝一日,榕台两地能考虑为他们立碑纪念,并联合举办祭祀活动缅怀他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不应忘记他们。”
郑宗乾告诉记者,留台抗日福州人的历史,鲜有人知,虽然他四处查找,但却找不到更详尽的资料。近日,他所编写的《福州人在台湾》一书即将发行,他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在书中,并在书末留下通讯地址,希望知情者能够提供线索或资料,让他在有生之年尽力补上。
“福州人在台湾抗日的英勇事迹,鲜少有人做系统陈述。《福州人在台湾》一书提到了相关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可惜参与研究者少、叙述简略,希望后续能更细致地展开。”福建文史专家卢美松呼吁,希望由相关部门牵头,借助台湾方面的力量,搜集历史资料、文物,寻访先贤故事,两岸新闻媒体可联动采访,全面系统地展现这些抗日英烈的生平事迹,再通过展览、纪念碑等形式在民间传颂。
台湾学者、曾任台湾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林衡道教授曾在《从“闽台一家”谈福州移民》一文中提出建议,有必要在台湾,选个适当的地点,为殉难福州同乡立碑纪念,要不然,福州先贤的抗日事迹,日久为人所淡忘,就无法流传下去。但这个建议并未得到重视,至今没有下文。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是当年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知情者,知悉福州人在台湾抗日的相关信息,请拨打本报党报热线83751111或通过新浪微博@福州日报、@福州新闻网fznews,或关注本报微信与我们联系。
(福州日报记者 李夏薇 见习记者 刘君琳 福州新闻网记者 丘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