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如燕现场表演评话
自家一方小客厅,拉开一张小方桌,大拇指上套上玉扳指,敲起铙钹,在清脆的伴奏声里,他们一张口,就能唱出,即使你听不懂也会被唱词所陶醉。
连续两日,在福州市曲艺团、福州市曲艺家协会工作人员推荐下,东南快报记者拜访了两位福州评话界的名艺术家——(福州评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如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兆辰。
在福州评话日渐没落的当下,这两位福州评话界的大家,对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事业,也有欲说还休的热爱、期待与无奈。
她是评话老艺人的关门女弟子
双口评话受喜爱却鲜有继承者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讲评话
前天晚上,在晋安区文华小区拜访陈如燕老师时,她早早为我们备好了她这一生与评话相关的各种物件。厚厚的一本老相片集,她退下舞台前用过的玉扳指、铙钹、折扇、醒木,她收藏的60多本评话本……
“我妈金小玉是评话艺人,小时她演出会带上我,但我没受她的评话熏陶,反倒是迷上了闽剧,一心想去学唱戏。”陈如燕老师笑着回忆。但母亲很快便说服了她学讲评话。
母亲告诉年幼的陈如燕,去学唱戏,是要跟一个团队合作,如果别人不配合,你就没法完成一出戏;另外,还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不是每回都能自己当主角。

表演评话的剧本
“但评话就不一样了,一个演员撑起一个场,一个铙钹一个天,让你两三个小时都站着当主角,生旦净末丑,可以统统扮一回,多惬意。你一张口,就是上下五千年,多得意。”有母亲这样的灌输,11岁小学三年级,陈如燕便开始了走上了学讲评话的从艺之路。
后来,在上世纪60年代,当红的评话艺人陈长枝——这位被周总理接见过的艺术家,又把陈如燕收做了女弟子。
“那个年代,我的评话老师都可以被周总理接见,这是多么骄傲的事,说明我们这门艺术受重视。而且当时老百姓娱乐活动少,老少都爱听评话,很多知识、政策的传播,都是评话艺人在肩负。”回想起评话兴盛,百姓爱听的时代,陈如燕很是怀念。
她说,当年的评话艺人,也像现在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是党政喉舌。“政府政策、各时期的生活、工作任务等,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在福州都是坊间的评话艺人,在向百姓做宣传和普及。”
陈如燕脑海里,至今还有评话艺人,敲打着铙钹,站在街头,把当时热点时政,以评话形式,讲给百姓听的画面。

陈如燕当年远赴台北表演的老照片
带过的8个学生只两个还在坚持
陈如燕保留了很多当年福州评话名家和老前辈们的相片,这些相片都非常珍贵。其中,一张是1964年,她的母亲金小玉与福州“评话三杰”之一黄天天,当时评话界红人小神童三人的合影,还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福州评话艺人们,光鲜的生活。
陈如燕与丈夫刘民辉,都是解放后福州市评话联谊会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当年一共就招收了10个人,男、女各五个。现在,陈如燕还收藏着一张自己与师姐妹们的合影。
初入学时,陈如燕才11岁,很多字都还识不全。她说,那时跟老师学讲评话,就是单词、单句地跟着念,很难学会讲完一整本评话本,一般都只讲一段。学了一年多,她才开始讲整本书,练习了三个月左右,她讲的第一本评话本是《孟姜女》。
后来,与同学刘民辉相恋结婚后,陈如燕开始主攻双口评话,一般都是与丈夫同台表演。他们夫妇二人的对口评话,很有特点,很受当时百姓的喜爱。直到2000年,丈夫生病去世前,他们夫妻二人,都是以讲双口评话为主,创作出了他们独特的评话艺术形式。之后,陈如燕的大女儿,也开始了她的评话艺术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后,福州评话开始往外走了。这期间,陈如燕把评话讲到了台湾、香港;她的大女儿还把评话讲到了马来西亚。
但随着改革开放,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评话逐渐没落,很多评话艺人退下舞台,开始另寻谋生出路。陈如燕当评话老师,带过8个学生,而如今,这8个学生,只有两人,还在从事评话表演。

叶兆辰的评话诉牌在福州评话界首屈一指
他是评话名家小神童之子
让福州评话在巴黎捧回大奖
“说书全国各地都有,但唯独福州说书艺术——评话最特别。因为别地方的说书人,都是一说到底,只有我们福州评话,还有唱。所以,也只有福州评话,才会用到道具铙钹。”
昨日,在福州西洪小区自家客厅,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兆辰,笑着告诉东南快报记者。
叶兆辰自幼师从父亲——评话艺术家小神童;1980年进入市曲艺团,拜评话艺术家唐彰文为师。他的评话诉牌(珠筷急钹),在福州评话届首屈一指,堪称一绝。2003年开始在福州市艺术学校曲艺班任教。
就在福州评话,因听众不断老龄化,逐渐没落的当下,他却在2010年把福州评话,讲到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他表演的福州评话《孝义巷传奇》荣获了“卢浮”金杯大赛优秀节目奖。这是福州评话首次在国际舞台上获此殊荣。

十几把说评话时使用的扇子都是他的挚爱
“其实,为了适应时代,现在有事业体制保障的评话艺术家,都正在致力福州评话的创新,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形式上,当代的评话艺术家都在和后辈评话继承人在探讨。”叶兆辰介绍。他说,不然,福州评话这些年在各种大赛与文化节上,就不可能取得现在这样令人欣慰的成绩。
他说,早几年前就有福州民间评话艺人陈宝童给评话动漫《甘国宝》配音;这些年来,福州市曲艺团的评话创作老师也都在致力创作适应新时代的评话本;福州市曲艺团的评话老师们全年都在做数百场次的公益演出,进社区和老人院表演评话;评话艺术家,也尝试了在福州各小学开起了评话兴趣班。
“但评话日渐式弱,真正的原因在于福州话这门方言的没落,不是评话这门本土说书艺术跟不上时代,没做创新和改变。”叶兆辰叹息道。他觉得培养观众,尤其是年轻一辈的观众,让他们能听懂福州话,会说福州话,这才是关键。另外,他觉得事业文化体制的保护,也是能让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可以长久生存下去的保障。
“艺术没办法让你在刚学时就能赚钱,现在年轻人来学评话,没办法像40岁以上的民间老评话艺人那样,一开始就靠说书养活自己。那你要拿什么来保障年轻人从事这门艺术呢?”叶兆辰说,这是当下评话后继无人的尴尬与无奈。
(东南快报记者 寇思琴/文 刘兴/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