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3月13日讯 中办《秘书工作》杂志2015年第2期刊发长篇通讯《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践行“马上就办”纪实》,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上世纪90年代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推动“马上就办”的生动实践,深刻揭示了“马上就办”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昨日,本报全文转载这篇通讯后,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文中展示的那段“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时光,那段“甩开膀子”、激情创业的岁月,引发许多老同志、老干部的共同回忆,也让许多中青年干部、群众在学习、思考中产生共鸣。大家纷纷表示,“马上就办”精神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对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要为“马上就办”精神点赞,更要好好传承这种精神,让“马上就办”成为自觉的行动,成为干事创业的新风尚,为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不我待“马上就办”
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调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
在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文贵的印象里,这位新书记很“急”,住处都还没解决,就忙着下乡调研去了。“习书记刚到福州当天下午就召开干部大会,第二天就下去调研,连走永泰、闽清、闽侯,马不停蹄。”
上任第九天,1990年5月17日晚,习近平同志冒雨率五套班子来到初搬至福州五凤山营区的南京军区某师师部,进行现场办公,一口气研究解决了修建战备路、300多个随军家属落户、100多名随军子女入学和部分家属就业问题。现场办公时,习近平说:“部队的事情要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从那时起,“马上就办”这个词随着这位雷厉风行的新书记的脚步,深深烙进了榕城大地。
“马上就办”在当时的提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尽管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福州依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明显落后于周边其他沿海城市,在沿海区域处于“后排就座”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周边你追我赶,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摆在福州面前的,既有机遇丛生的喜,又有机遇稍纵即逝之忧。福州焉能不急!
习近平同志清楚地看到了这点。“他下决心改变福州的软环境,来弥补我们一时还不能解决的硬环境建设。”时任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表示。
一场时不我待的改革,由内而外展开。行动是从一本市民办事指南的编制开始的。
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报》二版刊登了一则题为《我们也需要一本“市民办事指南”》的小言论,呼吁福州市也像青岛市政府那样编一本详尽的《办事指南》,系统地汇编可以公开的、涉及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项制度,方便市民查阅。习近平当即指示市委政研室研究此事。3天后,市委在福州晚报上对言论作出回应,承诺《指南》“不久与市民见面”。
当年,福州就编出了两本指南——《福州办事指南》和《福州市民办事指南》,把政府部门的办事制度、程序、规定、注意事项简洁明了、通俗实用地告知市民。
1991年1月24日,市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马上就办”精神,雷厉风行地开展工作,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通知还决定,市委办公厅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单位办理督查件时效情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1991年2月20日的市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实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努力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当年2月23日,习近平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场办公会上,再次强调“要抓住那些急需解决又有能力解决的事进行研究,并且本着‘马上就办’的精神,组织实施,狠抓落实。”
赵素文时任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她还记得那年3月,市委下发了一份关于改变作风的意见,把“马上就办”具体落实到目标责任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现场办公、广辟联系群众渠道、持续开展县区接访接待巡回日、下基层组织义务劳动等七个方面。
“马上就办”理念,在日后不断注入了更丰富的内容,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载体,孕育出福州满城的清新风气。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1991年2月28日,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最后一天中午,一位市人大代表将一份报告送到习近平的手中,反映市动物园驯兽员待遇、办公与住宿等困难问题久拖未决。习近平当即批示:“‘马上就办’,咬住不放,限在一周内办结”。
当年3月1日,时任市委秘书长林文斌召集市建委、人事局、土地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并立即分别付诸行动。3月7日,动物园反馈,这个拖了半年的问题,在短短5天内已全部解决。
福州市委把当年3月定为“抓落实月”。从那一个月开始,扎实工作、埋头苦干、力戒空谈在全市渐成风气,出现了“马上就办”、狠抓落实的良好开端。
后来,福州市委礼堂上方挂上了八个大字“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时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林璧符说:“它时刻提醒每一位来开会的同志,‘马上就办’是工作作风问题,真抓实干就是要抓落实、重实效。”
快些,再快些;实些,再实些。讲效率、抓落实,在榕城上下蔚然成风。
1991年,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践行“马上就办”,很快设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推出了红灯呈报制、办事限时制、无偿代办制等三项制度,为企业办事提供优质服务。
全市上下还大刀阔斧取消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王文贵记得,“当时砍掉了100多项手续,最后剩下了96个”。
办事程序的精简带来了效率的提升,而服务的提升则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时任市外经局局长吴金俤记得,当年为了招商、搞好服务,福州举办了许多场台商、外商接待日活动。“一个星期开一次现场办公会,专为企业服务,解决问题”。
1991年5月1日,《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及处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在福州市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下设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办公室,接受外商企业投诉,负责指导、协调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及处理工作。
同年8月,市政府公布了《福州市外商企业管理服务规定》,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依法自主经营的良好条件。
此后,福州还编制了《外商投资指南》和《福州市对外开放手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让办事群众少跑“冤枉路”,福州在全国率先将涉及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的35个部门集中在“一栋楼”内统一办公,集中办公受理外资企业从名称登记到规划、土地等审批在内的全部手续。这也就是现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前身。
发展无坦途。正在全市上下热火朝天大干快干之时,发生了一件动静不小的事。
福清缺水。那时约有20万亩地要靠老天下雨才有收成,所以被称作“望天田”。于是,当时的福清市委决定从相邻的闽侯县乌龙江边开凿21公里的隧道,把水引到福清来。这条隧道途经闽侯5个乡镇,刚好从山脉穿过。在施工过程中,当地村民认为工程“切了龙脉”,发生纠纷,堵了福厦路。
练知轩回忆道:“修引水隧道,我们没向市里汇报就先干了。但习书记半句都没有批评我们,而是立即要求闽侯县四套班子赶赴现场劝导疏解群众。在实地视察了之后,习书记反而鼓励我,这件事做得非常对,你们不是光图眼前的事情,是在为福清发展作贡献。”
这件事,为“马上就办”注入了新的注解——敢于担当。
黄启权还记得一件更有“担当”的事。他曾先后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1989年,杨桥路面临拓宽,市级文保单位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被开发商“看中”,准备建设商品房。当时在一家工厂工作、热心文保事业的鼓楼区政协委员李厚威投书《福州晚报》“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引起读者热议。
直到1990年底,群众致信习近平同志反映此事。见信后,他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保护好林觉民故居,并随后召集有关部门召开现场会,“责成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将这位辛亥革命烈士的故居修复”。修缮工程于次年5月31日动工,11月9日便修复竣工。
一场文物大保护由此展开。那年,福州启动实施了多项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紧急保护措施,首次对全市64处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地和代表性建筑,比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挂牌。到1992年1月,这64处场所全部挂牌。
拒绝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此举为福州保留了千年文脉的“魂”与“根”。
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福州人民的面前——福州的将来要怎么发展?
1992年3月,福州市委开展了改革开放调研月活动,全市1627名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调研基础上,福州先后出台了23项、150多条推进改革开放的政策规定。
“习书记带着我们走了8个县区,提出了闽江口金三角开发、建设海洋福州、大都市这些宏观的思路。”时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委办公厅副主任黄维国记忆犹新。这些思路,成为后来规划福州发展蓝图的雏形。
1992年5月,习近平亲自牵头,展开福州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启动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工程)。更为广泛的调查和论证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牵动了整个福州上下。
在黄维国的印象里,调研组先后分赴广东、海南、上海、山东、江苏、北京等地“取经”,形成了一份份详实的调研材料。
时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刘嘉水至今还记得当时“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的盛况。“在《福州晚报》刊登调查问卷,收回问卷两三万份;发动了全市各级各部门上千名工作人员去充分调研;召集包括专家学者、部门、县市区及企业负责人在内的以百人计的课题组,展开论证。”
十易其稿,1992年11月,福州市委六届六次(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对世纪之交的福州乃至今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以及国际化大都市等战略构想,也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水滴石穿终有时。据统计,那几年,福州多渠道、多形式筹措了160多亿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11倍。机场、港口、电站、公路、桥梁等建设成效显著,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1992年,福州已跻身“全国硬环境40优”。
久久为功不停歇。1991年至1995年的几年里,福州经济以20%的速度快速发展。1995年已突破400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老百姓的事要时时放在心上。”这是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树雄在照片背面所写的一句话。这句朴素的话语,解答了“‘马上就办’为了谁”的问题,诠释了一种爱民情怀。
1991年3月7日,习近平率市领导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到市水运公司现场办公,目的是解决闽江上“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连家船民生活困境。随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解决船民住房难问题列入当年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中,由财政拨款,集体和个人配合,共同建房,立即安排有关部门予以配合。
10个月后,当年12月25日,100多户长期居住在水上“连家船”和岸上“竹架篷”的职工乔迁新居,搬进了台江红星新村。
“藤山滴水人家,长夜倦灯苦捱。书记察情令下,流水音佳,爱民人在今夏。”1992年8月19日出版的《福州晚报》,刊登了这首由群众填词的《天净沙·甘霖》,记载了一段“马上就办”的佳话。
“藤山滴水人家”,反映的是仓山区下渡街道下渡藤山弄的103户居民,由于地处小山坡,加上供水管径太小,水压上不去,家中的水龙头只能一滴一滴地出水。
“长夜倦灯苦捱”,描述的是居民们为了等水常要挑灯熬到半夜的场景。
“书记察情令下”,说的是当年7月21日,居民们写给市委书记习近平反映用水难题的信,3天便得到批示。批示当天,时任福州市副市长林永城就带着有关部门到藤山弄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敲定管道改造方案,落实承办单位。
8月7日,自来水通了,便有了“流水音佳”的欢喜结果。居民们自发给习近平写信,表达感激之情,用“爱民人在今夏”称赞政府“马上就办”的好作风。
“马上就办”,不仅是等着群众上门来,更要主动走近群众倾听了解。来福州工作不久后,习近平同志倡导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
为了丰富“四个万家”活动内涵,1991年起,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市(区)县领导联合接访活动”,听取群众诉求,化解矛盾。从“四个万家”、市县领导联合接访到为城乡居民兴办实事,这些活动延续至今,拉近了福州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宗旨,让福州百姓真切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纸褙的福州城”,是过去福州城板房林立、旧屋连片的辛酸说法。今年62岁的曾依铨打小就在苍霞棚屋区长大。“我们做梦都想着住新房”。2000年7月2日,曾依铨和邻居们迎来了专程前来调研棚屋区改造的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
时任台江区苍霞街道党委书记的陈永辉还记得:“那几天,天气非常热,我在办公室都汗流浃背,一天要换四五套衣服。习省长那天来,连伞都没带。一行人直接去了正义路27号。那是条小街巷、棚屋区,楼搭楼、阁搭阁,地方很小,要低头才能钻进去。”他回忆,“习省长当时跟在场的领导干部说,我就是要在最热的时候,来感受我们老百姓在棚屋区是怎么生活的,才能增强我们各级干部加快改造危旧房的责任感。”
当时福州的财政不是很富裕。省财政为苍霞棚屋区改造下拨了启动资金,第一笔1000万元。“苍霞棚屋区确定的改造面积218.6亩,近万人的大搬迁2个月就全部结束。市委、市政府也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半年时间,第一批4幢回迁房就盖好了。到2001年5月1日,35幢房屋全部盖好。8月17日,所有居民全部回迁!”曾依铨也搬进了三室两厅共92平方米的新家,终于美梦成真。
此前,福州已陆续启动“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统计数据显示,仅两年间,福州市区的人均住宅面积就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98平方米,提高到了1995年的8.76平方米。苍霞棚屋区改造之后,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发力,一棒接着一棒干,接连完成义洲、帮洲、上渡、菖蒲、王庄、上海东等一批旧屋区改造,帮助数十万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纸褙福州城”,就此成为历史。
坚守传承
历久弥新
今年2月25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福州召开市直机关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座谈会。此前一天,福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的意见》,拉开了全市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序幕。
3月9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上就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中办《秘书工作》杂志刊发的长篇通讯《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践行“马上就办”纪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传承弘扬“马上就办”精神的思想自觉,着眼常态化、制度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马上就办”深植榕城大地,持续释放强大的正能量。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是改进作风的重要法宝,是优化环境的有力抓手,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如是说。
在“马上就办”精神指引下,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在榕城大地日渐清晰。
去年12月1日,《福州市行政服务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全国地市一级第一部关于政务服务工作的地方性立法。条例以法制建设保障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对行政服务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进行固化提升。
今年春节前夕,全省首家市民服务中心——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集中市直36家单位、提供358项涉民服务。在这里,市民可以办理从出生到终老的几乎所有个人事项,如社保、医保、公证、涉外婚姻、土地、房屋、公积金、出入境等手续和证件,与市行政服务中心构成了“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政务服务格局。
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并联审批、重大项目审批代办服务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流程更加简化,审批不断提速,办理时间压缩到2.5个工作日。2014年,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以“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荣获中国“质量之光”质量创新示范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行政服务中心。
去年,福州启动新一轮简政放权,制定下发《福州市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过多次清理,全市削减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14项,减幅达74.6%;保留市级行政许可项目73项,为全省最少;全部审批事项办理承诺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限的30%,为全省最短。
政府机构改革“号角”吹响。2014年的最后一天,《福州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下发,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5个缩减到38个,政府各部门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
政府权力的持续“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持续“加法”。2014年,福州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达5169亿元,增长10.1%左右,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固定资产投资4388亿元,增长14.9%;出口总额212亿美元,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1亿元,增长14.6%。
服务型政府的持续推进,换来了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节节提升。去年,福州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452.2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率位居全省前列;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51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12元,增长11.2%;“平安福州”建设成效明显,公众安全感达92.7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承载重大历史使命的福州,正循着“3820”工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发展蓝图,以“马上就办”为帆,以“敢为、能为、有为”为桨,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激情创业,怀揣着有福之州的新梦想,驶向前方!
(福州日报记者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