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民生 > 正文

福州永泰郑瑞文:嵩口古镇的护厝人

2015-02-12 09:25: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2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作为千年古镇,永泰县嵩口镇留存有100多座明清古民居,被专家誉为“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堪称奇迹”。这些古厝能保存至今,活跃在民间的一批热心保护者功不可没。

中山村垅口厝的郑瑞文,就是其中一位。郑瑞文今年57岁,是嵩口镇农村电影放映队队长。因为他经常下村放电影,大家便送他一个绰号“电影文”。他生在厝里,长在厝里,在厝里结婚生子,直到39岁才搬出来,因此,他对老厝有着深厚的感情。听说记者要到古厝参观,老郑早早就到厝里收拾了。

记者眼中的郑瑞文身材结实,精神旺健,说起老厝便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每说几句话,他就会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古厝是围垅屋式民居,厝中有厝,厅中有厅,曲曲折折,宛如迷宫。郑瑞文带着记者穿行在长长短短的回廊、大大小小的天井中,老厝的一墙一柱,他如数家珍,相关的故事、民俗更是张口道来,让人对古厝的厚重心生敬畏。

据介绍,垅口大厝始建于宋朝,占地1万多平方米,是嵩口镇境内单座规模最大的古厝。它由垅口厝、拔魁厝、和也厝和宴魁厝组成,共有房屋183间,当地有“垅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之说。传说道教闾山派宗师、闽台最大的农业神张圣君在这里打过长工,还留下不少智斗财主的趣闻。

老郑对记者说,搬出老厝后,他一有空就会到老厝溜达溜达。看到老厝年久失修,有的墙塌了,有的柱梁被虫蛀了,有的房顶漏水了,垃圾堆得到处都是,他心里便暗暗难受。2008年嵩口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镇里开始着手古厝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游客也多起来了。他心想,老厝这么下去可不行,让人看了丢宗族的脸,该做点事情了。于是,从2010年到2013年,他趁到半山、三峰等郑姓宗亲聚居的村庄放电影的机会,利用自己人头熟、人缘好的优势,做起了“地下工作”。每逢同族人,他就一个一个地做工作:“老厝墙要倒了,以后连个祭祖的地方都没有,大家凑点钱修一修,好不好?”遇到不赞成的,他便三番五次地和对方聊,劝他回老厝实地看一看。用他的话说,这叫先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好行动。

摸了一遍底,老郑心里有数了。2013年春节,他委托堂哥写了一张倡议书,印制了数百份,并利用下村放电影的机会,召集大伙儿开会议事。在会上,他发表了一通演讲,然后发放倡议书,号召大家踊跃捐款修厝。会上还成立了领导小组,由老郑当组长,负责修厝事宜。

由于老郑事前做足了功课,宗亲们纷纷慷慨解囊,领导小组先后筹集了10多万元。老郑很认真地对记者说:“要说功劳,还是宗亲们的功劳,我不过是牵了个头。”老郑和他的领导小组从清理堆积如山的垃圾开始,新建围墙,翻新瓦片,修补房梁……领导小组成员全部义务投工,不领一分钱。为了让老厝周围的几个住户把占用的菜地、鸡鸭栏等腾出来,老郑苦口婆心地和对方交涉。人家不肯让,他就自掏腰包,对方终于让路。镇政府也投入数万元,帮助修复道路、更换水电设施。到2014年底,老厝修复工程完工。

记者问他当领导小组组长的体会时,他总结了四条:第一要热心。肯出头,不怕麻烦,不怕碰壁。第二要无私。他的堂哥郑石麟是搞建筑的,今年73岁了,可他一年多时间天天都泡在工地,一分钱都不拿。第三要会当家。钱来得不容易,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第四要大度。收钱办事,总有一些人会误解,说闲话,不能和他们计较。

老郑说,他目前最大的忧虑是,工匠后继无人。现在的工匠都五六十岁了,年轻人又不肯学,特别是打夯、木雕、石雕这些技术活,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老厝保护的大问题。

“我老婆平时常说我多管闲事,但是我做这件事,她很支持。”老郑最后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

记者点评>>>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郑瑞文之所以能主动牵头,发动宗亲修复古厝,主要是因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古厝有深厚的感情,愿意积极为修复古厝四处奔走,这种珍视历史文化、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值得提倡。

永泰县嵩口镇有古厝上百座,修缮工程庞大,而政府财力有限,民间力量显然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像郑瑞文那样,这里的百姓对古厝有深厚的感情,虽然多数人已不住古厝,但古厝是他们寻根寄梦的精神家园,他们历来重视保护古厝。除了垅口厝的郑氏家族,月阙、道南两村的群众也自发捐资100多万元,修复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大埕宫。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政府应当因势利导,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努力调动蕴藏在民间的这股巨大力量,充分激发他们保护古厝、保护文物、保护祖宗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此,我们的文物保护和发展就会迎来新的局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