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科教文化 > 正文

福州隐性辍学青少年有600多人 驻校社工更有办法

2015-01-08 08:04:20 李白蕾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福州新闻网1月8日讯 在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有一些学生虽然有学籍但时常不来上学,成天混迹于录像厅、台球厅、网吧,有的还跟不良社会青年一起打架偷盗,成为家长和学校都管不了的“问题孩子”。怎么挽救他们?昨日团市委表示,我市“驻校社工”试点开展两年来成效明显,对待“问题孩子”他们比老师更有办法。团市委昨日呼吁将这一模式复制到更多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让“隐性辍学”的这部分人群重回校园。

全市“隐性辍学”

青少年有600多人

来自团市委的调查显示,全市“隐性辍学”青少年有600多人。他们闲散在社会上,成了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家庭无力管的“三不管”对象。由于他们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认知能力弱,绝大多数属于法盲,又失去了学校正面教育和管理约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影响而步入歧途。

“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这几乎是走向犯罪道路的辍学青少年的行为轨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福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陈枫告诉记者,她经常去前屿小学志愿服务,了解到不少“隐性辍学”的孩子不愿上学是因为跟不上,被同学和父母嘲笑“太笨”。“这些孩子多是被迫随父母进城的,他们在农村没接受学前教育就直接来上小学,跟不上也很正常,就算年级衔接没错,城乡教育质量也有明显差别,对这些孩子要给予更多耐心和爱心,否则他们极易因自尊心受伤而自暴自弃。”陈枫说。

社工专业帮扶

家长孩子都能接受

福州市信任社工服务中心主任、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协会兼职督导张洁是一名成功的驻校社工,她以自己经手的事例证明,在对待“问题孩子”上,社工可以运用区别于老师的专业手法,起到老师所起不到的作用,“老师要教学,毕竟精力有限,我们的角色和老师不一样。我们是站在极度理解家长的位置上,帮助家长分析困难解决困难。”

“昨天,一名三年级小女生的妈妈哭着给我打电话,感谢我帮她管好了孩子。”张洁说,3个月前学校发现这一女生连续三天没来上学,第四天来学校时浑身是伤,手背上全是铁丝划过的血痕。得知是孩子母亲下的重手后,张洁来到女生家,和她母亲进行长谈。

“我和她爸工作太忙,家里孩子又多,实在没精力管她,她一直偷钱不打怎么行。”女孩的母亲说。“我们来一个约定怎么样?我每周找小朋友谈心两次,每周末还会来你们村开展亲子活动,你们母女都要参加,坚持三个月,其间不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不能打孩子。”孩子的母亲将信将疑地答应了。“三个月过去了,小女生变得阳光开朗,再也不偷钱了,她妈妈也再没打过她。”

据了解,张洁所在社工中心的社工被派驻到红光苑小学、前屿小学、秀山中学驻校,每校一名,他们周一至周五全天驻校,服务对象多是家教功能缺失的农民工子女,“仅红光苑小学一年驻校社工就接访学生5000多人次。经过我们的帮扶,孩子们有的回归正常教育体系,有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

青年企业家愿提供技能培训

陈枫委员来自民建福州市委会,她表示民建不少企业家都说,愿意出钱出力开办培训学校,为想学习一技之长的“隐性辍学”青少年提供技能培训,“当今社会,技术工人不会比大学生赚得少,这些孩子也许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如果能学成木工、厨师等手艺,将来能自食其力,也是很好的出路。”

团市委青农部部长肖善颖也表示,目前全市有1000多人的YBC创业导师队伍,他们都很愿意为“隐性辍学”青少年提供帮助。“我们可以安排这些导师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导师。”这一提议当场得到了台湾青年企业家盖梦麟、李儒钦等人的赞同。“在台湾就有这样的培训机构,如果福州也有,我们愿意参加进来一起献爱心。”

(福州日报记者 李白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