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关选拔,半封闭式培训1年,攻克语言交流难关
探访我省第14批援博医疗队

第13批队员新生儿科护士黄志华示范操作重症患儿呼吸机吸痰法(省卫计委供图)

福建省卫生援外培训基地外景
□东快记者林雅文/图
11月14日晚,我国新一批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队踏上了远赴西非利比里亚疫区的征程。而在我省还有一支援非医疗队——福建省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预计明年3月启程。
为了援博之旅,40名预备队员已经半封闭式培训了9个多月。医学英语、口语、听力、临床强化训练……出发前的日子,他们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继《援外闽医的非常故事》、《闽籍医生在非洲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报道之后,近日,东南快报记者走进福建省卫生援外培训基地,为大家深度揭秘背后的故事。
人物故事
独生女 想趁年轻去锻炼体验
1989年出生的程晓雪是省妇幼保健院NICU(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护士。她是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预备队员中年龄最小的。别看晓雪才25周岁,不过,她的护理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业务能力也很强,她是2010年来到省妇幼新生儿科后工作至今。
晓雪是福州本地人,离家虽然近,但是培训期间她极少回家。在培训期间,她和学员们每天早上6点50分就要吃完早饭了,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学习已如同食物和水一样,对我们来说,每日不可或缺。”她说。
晓雪是独生女,还没有男朋友。如果援博两年,那么回国的时候已经二十七八岁了。“人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趁年轻时去锻炼一下,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对此,晓雪说,起初,埃博拉刚刚爆发时,父母还是很担忧的,但目前随着埃博拉防控的进展,已经放心了很多。
80后夫妻 为援博医疗狂补英语对话
1982年出的谢泽铨是莆田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他的爱人黄峰黎小他一岁,是该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夫妻两个人的老家都在江西,他们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目前,他们的儿子才2岁4个月。
“我相信这次参加援博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人生历练。”谢泽铨说,他们夫妻俩都顺利通过援外医疗队队员选拔考核,随后就把孩子送回江西老家让老人帮忙带。
由于培训结束之后,博方还要进行面试。为了让两人都能顺利通过,谢泽铨和黄峰黎在培训期间,课外时间一得闲,就要进行英语对话联系。两人常常学习到凌晨一两点。
在紧张、刻苦的学习之余,黄峰黎最开心的就是和儿子视频。每天一吃完晚饭,夫妻俩会和儿子进行半小时的视频。“孩子挺乖的,适应挺良好的,就是我们还不适应。”黄峰黎打趣道。
像谢泽铨和黄峰黎这样的夫妻预备队员,还有3对。
针灸医生 学完法语学英语再援博医疗
今年47周岁的辜建明是三明市第一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他是第13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2009.9-2011.9)队员。今年2月,辜建明再次申请参加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
辜建明在援塞时学习的是法语,但这次援博他则要重新开始学习英语,生活、工作环境一样也要重新适应。他说,福建有援塞和援博两支援外医疗队,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看看另外一个受援点是什么样的。
“非洲的医疗相对而言还是落后的,他们的民众因为没钱治病,看着医生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辜建明说,这样的眼神让他想起来,就希望有机会还能再去。在非洲做医生是很光荣的,病人非常尊重医生,他们会洗了澡,换上新衣服再来看诊。
辜建明说,能再次出发去非洲,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2009年援非时,父亲还在很支持我,2014年他不在了,母亲一样还是很支持我。”
揭秘援博医疗队
“这次派遣出去的医疗队员实现了除了口腔科和眼科之外的科室全覆盖。”据专职队长陈烈平介绍,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由30名医生、10名护士和6名后勤人员组成。
其中医师科别包括内科、麻醉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放射科、针灸科、骨外科、肿瘤内科、普外科、儿内科、心外科、胸外科;护士科别包括重症监护、新生儿、手术室、神经外科、肿瘤内科、冠心病监护;后勤人员包括队长、翻译、厨师、司机。
队员选拔要过“三关”
陈队长说,医疗队备选人员的选拔采取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各设区市卫生局以市级医院为主进行推荐,部分人员可在县级以上医院推荐。
医疗队员的选拔都很重要。首先是初筛,要符合6个基本的指标,比如,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等。
接下来,省卫计委将组织考核组进行一对一的面试。经过两轮筛选确定下来的40名预备队员,研究生占了三分之一以上,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超过三分之一。同时,心脏外科和妇产科两个团队是这支队伍的一大特色。
最后,这些队员还要通过博方的考核,只有考核过了,预备队员才算“转正”。
援博前进行半封闭1年培训
在通过考核组的面试后,队员们就开始了为期1年的半封闭式的培训,吃、住、学习都在福建省卫生援外培训基地。福州本地的队员也只允许周末回去,周六中午下课后离队,周天晚上10点归队。而外地学员就只能1个月回去1-2次。
陈队长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医疗援助专家,最基本的就是要为受援国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医生要搞懂病人的病情,才好下处方、动刀。
语言交流将成为最大的考验
“对于队员们来说,语言关是一大难关。”陈队长介绍,他曾经在英国留过学,还多次去美国等英语国家交流学习,但是学员们的英语听力材料,第一次听,他愣是听了十多遍才搞清楚。
为了攻克语言关,这些队员的“课表”排得很紧,每周要上8个半天的语言课,包括基础英语、医学英语、口语、听力。队员们的听力材料是非洲医生临床交班的对话,学员要熟练掌握当地的口音以及省略念法。
除了语言课的时间,其他时间队员们要下临床,进行临床强化训练。这些队员都被分配到了各家省属医院进行临床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