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政经 > 正文

福州市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发言摘登

2014-09-29 17:22:03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加快福州大都市区建设带动福莆宁平同城化发展——福州市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发言摘登

编者按:

9月26日,市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围绕“加快福州大都市区建设带动福莆宁平同城化发展”进行专题协商。协商现场气氛活跃,有调研组作专题调研报告,有6位委员发言,还有委员即席发言。会上,市政协常委、委员畅所欲言,市直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开门见山回应问题。各方坦诚协商、踊跃献计,虚话少、实话多,讲过程少、提对策多。现将会议相关内容予以摘登。

“加快福州大都市区建设 带动福莆宁平同城化发展”课题组建议

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为抓手 全力推动福州大都市区建设

要紧紧把握中央支持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机遇,动员全市各界人士,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为抓手,全力推动福州大都市区建设,实现福州的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而有力带动福莆宁平同城化发展。

一是迅速壮大福州经济,发挥福州的龙头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福州新区的设立将获中央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机,大力发展壮大福州市经济。在对台工作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列。要利用好福州作为海峡西岸最大城市的功能,不仅在制造业、服务业与台湾对接,还要全面对接后ECFA时代,在文化、教育、科技、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全面与台湾对接。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巩固提升福州对接台湾、连接四方、辐射中西部十字交通枢纽地位,全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是确立交通发展的先进理念,科学搭建大都市区的城市骨架。建立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共交通集疏运体系,福州两翼跨度大、离港口较远,只有更快速的轨道交通,才能有效缩短空间距离,把狭长的福州新区串在一起,成为一小时经济圈,从而构建和拉开福州大都市区的框架。完善建管并重的交通运行机制,打造数条过江快速交通干道,强化交通枢纽与产业发展、城市开发间的互动效应,改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实现交通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加强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能力,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加强公交系统的建设。建立大交通的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形成集民航、轨道交通、港口、公路、城市公交等于一体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

三是实行市域内的多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大都市区城市化进程。城市“摊大饼”的发展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摊大饼”的发展导致政府部门、商业中心、公共服务机构集中在市中心,人口居住在郊区,职住分离,居民两头奔波,出行需求倍增,路越来越堵。福州的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福州应该构建都市圈城市网络体系,实现分工互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职住分离。发展功能完整的新城和卫星城,在近郊为外来人口建设居住区,按其收入水平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给予一定补贴。福州近期应全力打造两个中心,也就是福州总体规划中的“两个新城”,应加快建设的三个中心为长乐城关及机场周边、江阴港区、闽侯南部。

四是调整福州市域行政区划,全力拓展大都市区发展空间。要通过区划调整,促进行政区、经济区与自然区三者良性互动,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区划调整应考虑的福州市情及重要因素,首先要把握好福州新区建设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关系。

五是坚定信心,全面推进福莆宁平同城化发展。加强机制建设,要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领导决策机制;采取有效方式,通过定期召开三地一区最高领导联席会议,确定一批项目,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逐步推进;健全工作机构,福州市同城化的工作机构力量比较薄弱,市发改委、市委农办、市经委只有一两个人兼职做此项工作,应将职能归到一个部门,人员适当增加。

  市政协委员丁毅黎发言

借鉴国内城市经济一体化经验促进福莆宁平同城化发展

建议:一是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积极促成福莆宁平同城化机制和体制的构建。在当前国情下,区域之间的合作和同城化首先要看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是光有积极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建立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以保证同城化的顺利进行。加强顶层设计,把福莆宁平同城化作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由省级领导亲自抓,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四级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二是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福莆宁平同城化发展的突破口,并逐步向要素和产业一体化迈进。加强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实现轨道交通、高速路网、快速通道、综合运输枢纽、机场、港口、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有效无缝对接和互联互通,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进一步做好旅游合作、品牌推广和消费者维权等合作,并逐渐向民生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推进。三是鼓励园区建设,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成功经验表明:产业园区共建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增进各方合作的意愿,巩固双方的利益纽带,进而带动区域间企业交流、要素流动、技术溢出和人才培养等。通过利益纽带增进合作,建立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区域发展模式。鉴于福州在项目用地、用林、用海等方面有较大缺口,莆田、宁德土地、海洋、港口资源相对丰富,建议以三市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的,科学合理选址,划定产业园区共同开发建设,建立灵活高效的“飞地”园区管理机制。

  市政协委员郭文涛发言

福州市宜采用多中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建议:目前国内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追求平面规模扩张的“摊大饼”模式,是导致城市拥堵的根源。国内外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大城市在规划时应该有“多中心”,把一些最新的东西放在市中心,同时发展副中心、二三线中心,在一个局部区域实现多种城市功能,满足人们各种需要,既可分解业务,也可分解人流。这就是用“串葡萄”方式,建立多个城市中心。一是加快福州城镇化(城市化)建设。城市化能聚集经济各要素,降低协作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带动GDP快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福州市城镇化比例在30%~45%之间,低于厦门、南京、杭州等沿海省会或中心城市,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如马尾、闽侯、晋安城乡接合部、南台岛、长乐临空经济区、江阴港新区等。二是加快福州多中心建设。利用区划调整建立新中心,如闽侯大学城、青口、马尾晋安连接区等;结合交通枢纽建立新中心,如火车南站、空港周边、环线互通与地铁口区域;结合新商圈建立新中心,如台江万达与南台岛北部商圈、金山万达商圈、万象城宝龙苏宁商圈等;贯彻沿江向海战略建立新中心,如台江中亭街商圈、马尾三江口等;贯彻福州新区战略建立新中心,如马尾新城、南北两翼、马尾琅岐等;融入平潭开发建立新中心,如江阴港、福清中心等。三是通过立法,固定和持续落实福州多中心的城市化发展规划。形成立法严格执行,避免一个人或一届班子随意更改。若能一届一届地长期坚持和落实推动,福州城市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市政协常委陈京香发言

推进福州新区、平潭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建议:从长三角地区与上海自贸区发展经验看,加速平潭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实现福州与平潭联动发展、连片繁荣非常可行,也势在必行。新区与平潭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总体上可立足于“一通道、两化”。“一通道”就是要共同构建新型的对台战略通道;“两化”是推动海西市场经济高级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化。一是要加强新区与平潭对接发展的纵向指导与横向联系。在产业发展方面对接协作,统筹福州新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布局,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加强福州新区与平潭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对接,统筹产业分工合作,拓展福州新区与平潭产业发展空间,增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区域整体功能,实现福州新区与平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对台合作上先行先试,充分考虑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辐射福州市的办法;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合作,将福清通往平潭的省道305升格为国道,在福清东壁岛至平潭屿头岛建设跨海大桥等。二是要促进福州新区与所在行政区的一体化发展。新区是先行区,地方要加大投入,新区发展后要反哺所在行政区,二者共同发展。一方面,所在县(市)行政区要以大局为重、大力支持,特别是对新区开放开发所需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撑要做到鼎力相助;另一方面,新区要发挥出“排头兵”和“试验田”作用,然后通过实施共享性的发展措施反哺所在行政区,实现共同发展。

  市政协常委刘福莲发言

中心集聚 城乡统筹 逐步开展福州市区扩区

建议:福州现有建成区域已不适应城市发展,中心—外围分立的区域发展模式和与之互生的空间框架拓展滞后,是阻碍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以中心集聚、城乡统筹发展、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为主要目标展开重大行政改革,为长期发展建骨架、打基础。一是全面统筹、均衡设置,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符合上位的规划和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外,还要考虑自然条件、交通状况、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历史沿革、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城乡统筹、贫富兼顾、工农相辅,考虑调整后发展前景的远近与增值空间的大小。二是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加大区域承载能力,使辖区内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些区合并,是为了商贸和优质教育资源互补,为了增强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为了核心与外围强力粘合;有的区则都市功能不强,需要建设都市型功能区和培育区域性中心;有的区区域太广,公共投入被稀释。三是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坚持方便管理与提高政府效能相结合,要优化配置干部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精简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能。四是保持稳定、协调发展,行政区划调整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各地群众生活习俗、产业流向、地理位置等因素,尊重历史、平稳实施,尽可能做到成建制、整区域调整,使群众容易接受,减少矛盾。

  市政协委员林秀强发言

加快大都市建设 改善福州交通状况

建议:纵观“两高一低”的现状,我认为主要是福州交通规划的滞后、设施设备的滞后和管理理念的滞后。为此,我提六条建议谨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一是建议地铁全面开工,全力实现交通网络化,福州现有规划地铁6条,建议应当全面开工或者尽量多开工几条,也可尽快形成网络,发挥地铁的优势。二是建议二环路全线高架,提高城市内环道畅通水平。目前,二环路与其交叉的各个路口都是福州交通堵点,如西二环工业路口,要下决心解决城市立体交通建设。要考虑二环全线高架,既可以考虑拆除二环重建,或在现有基础上再加层也未尝不可,实现全线高架。同时市内几条主要道路建高架路,如五一路高架,工业、国货路高架,杨桥路、东街、东大路高架,连接二环高架,形成市内立体交通。上海、广州市内立体交通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可予借鉴。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加强道路、路口的管理,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内等安装传输设备,通过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使驾驶员获得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通过“区域控制,广域诱导”,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福州设立公交车专用道,实际是名存实亡,各种车辆混行其中,屡见不鲜,根本形不成“快速线”。要从根本上解决公交专用线,可以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快速公交,干线公交,社区公交,加强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能力,以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为宗旨。五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市内交通堵点的治理。六是加快228、324国道对接。

  市政协委员黄定杰发言

加大江阴港投入 发挥大都市港口作用

建议:福州的大都市建设、发展和产业布局,十分需要良好的港口疏运能力和物流服务为支撑,需要突破现有港口发展的困境和瓶颈,重新对福州港口进行定位和资源整合,大力倡导“以港兴市”的长远发展战略,将港口作为福州大都市一个重要的产业地位进行推进,发挥港口支柱作用,加大江阴港投入,完善罗源湾、福清湾大宗散货码头的交通疏运专线网络,尽快突出江阴港深水集装箱港口和国际航运枢纽功用,同时利用福莆宁平同城一体化的战略发展和产业互补做大做强福州港。一是要高度重视港口的“软件”配套建设,将港口作为福州大都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重要地位看待,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发展港口和服务港口的意识,大力倡导“以港兴市”的长远发展战略;二是加大政府对口岸单位的投入和服务配套,进一步优化通关软环境,为福州口岸进出口的客户提供更好、更优、更到位的服务;三是完善周边地区通向罗源湾码头、江阴深水港码头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和快速交通体系,重点对接向莆铁路;四是将江阴港纳入福州市直管,规划江阴港及相关周边区域成为福州新设区,同时尽快实施内外贸集装箱运输全面移至江阴港区;五是加大对江阴港的投入,完善江阴港区的各项基础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口岸联检设施和配套,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保税港(库)业务和临港物流园区;六是多方位出台优惠、补贴等鼓励政策,将补贴重点倾斜到从江阴进出口的货物;七是加大港口及临港物流信息化投入,建立港口物流信息化公共平台。

即席发言

陈立新常委:城中村改造在大都市区建设中必不可少。目前,福州市城中村改造存在既有经济体制法律性质不明确、土地性质模糊、土地流转难以平衡政府和村民利益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成立城中村改造公司,使村民成为股东;建议农村土地转化成国家所有,将村民身份完全转化为居民身份,使村民长期享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建议做好村民安置工作,建好安置房。

张秋英委员:要做好大都市区建设,还需要加快旧城改造。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建议由省政府牵头,成立加快老城区改造的协调机构;二是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尽快壮大城市规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实现城市化,科学合理调整大都市区布局。

部门回应

关于发挥福州的龙头带动作用问题,今年由市发改委负责牵头起草的《福州新区建设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行动计划》前不久刚提交市委全委会进行讨论,这两个文件的下达,将进一步推动福州的发展,促进福州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关于港口建设问题。市发改委将推进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码头泊位建设,引导一批大型航运、物流企业落户福州港。大力促进江阴港疏港铁路支线连接湄洲湾港区疏港铁路、罗源湾港区铁路支线的建设。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问题。目前,福州市编制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待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后,将结合福州市交通拥堵状况及在市财政资金配套允许的条件下,规划启动建设6、5、4号线。

本版文字由记者李夏薇整理图片由记者池远提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