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钟前村连片养猪场污染一事记者牵挂了3年多,日前再度回访
养猪改养鳗 山清又水秀
钟前村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枇杷,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福清市渔溪镇钟前村的重重山坳里曾藏着8家规模养猪场,2011年,本报记者接到村民投诉后初次来到这里,远远就能闻到扑鼻的猪粪味,溪水又黑又臭,污染了下游十多公里水源,村民怨声载道。本报及时进行采访监督报道,引起渔溪镇高度重视,迅速进行整治。自此,养猪场污染一事成了记者心头的牵挂,3年过去了,钟前村这一污染问题解决了吗?养殖户转型了吗?村民们满意了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再度回访钟前村,发现村里环境大变样……
养猪场成养鳗场外出村民又返乡
日前,记者一行从渔溪镇盘山而上,驱车约20分钟来到钟前村,山路边种着龙眼树、柿子树还有枇杷树,越往山上走,空气越清新,能闻到树木的自然味道。猪粪味没了,记者松了一口气。汽车沿着山路又行驶数分钟,一座座散布在各个山头的民房出现在眼前,屋前放着山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大门敞开,却多数无人在家。
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许多人正在山里采伐经审批的经济林。记者看见田里有许多大棚,顶上罩着黑色的网。村民说,这些原来都是养猪场,现在改成养鳗场,大大小小有12家,养殖的鳗鱼有的出口日本。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黄秀芳的养鳗场。黄秀芳说,目前场里还有两三吨鳗鱼,每天三四人照看着,养1吨的成本大约8万元,厂家的收购价是每吨8.5万元,每年投入越多,挣得越多。
“你别看这里的水现在可以养鳗,以前可是又黑又臭,空气里都是猪粪的味道,窗户都不敢打开。”黄秀芳的亲戚黄忠明从新加坡打工回乡不久,他说,前些年,这一带山坳有不少养猪场,猪粪排到溪里,久而久之,溪水变得臭不可闻,如今养猪场被拆除了,水质变好了,在外面打工的人也愿意回乡讨生活了。
“我们村常住人口很少,许多人在外地甚至国外打工,有的人一年到头也没挣到多少钱,现在村里卫生环境好些了,当然还是回家好。”黄忠明的兄弟补充道。
活蹦乱跳的鳗鱼孕育着农家的希望
只要决心大骨头也啃下
黄忠明等人的喜悦,记者感同身受,因为这个村是记者多年的牵挂,算上这次记者先后来过3次。
2011年4月,村民向本报反映养猪场污染严重一事,记者一行多人前往村里核实,果如村民所言。
2012年7月,村里已经有了沼气池处理猪粪,记者第二次前往,发现沼气池发挥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雨水冲刷下,猪粪大量浮出水面,灌溉农田的溪水仍然黑臭。
当年,钟前村的8家养猪场投入一两千万元,大部分位于畜禽养殖禁建区,所谓禁建区,就是指列入整治范围,养殖场的建设规模不能扩大,治污必须达标,若治污不达标则要被拆除。日前,本报记者第三次前往该村,终于感受到可喜的变化。记者联系到了当年渔溪镇分管农业的孙副镇长。据他介绍,8家养猪场由于影响饮水安全,下游的村民意见很大,镇里派人到猪场挨个进行思想动员,还开会研究出台了补偿方案,有的场主签了协议主动拆除养猪场,但仍有人不配合,镇里只好依法组织人员进行强制拆除。看到政府整治的决心,8家养猪场于去年10月全部拆除完毕。
养猪场拆了,场主、工人以何为生?孙副镇长说,养鳗业是福清的重要产业,钟前村早年就有一定的养鳗基础,有的村民在跟风建起养猪场之前就是养鳗的,养猪场被拆后恢复养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了养猪场污染,村里的环境渐渐好转,溪水也干净了,养鳗产业也就发展起来了。
2012年6月本报记者在现场看见河水黑乎乎的满是猪粪
生态美还要百姓富
在与村民攀谈中,记者体会到村民对环境改善的喜悦,但也有村民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例如,村道太窄,不利于发展生产;每个养鳗场投入要一两百万元,小额贷款难,村民只好四处借款,经营利润被高额利息分蚀了不少等等。
记者将村民的想法转达给渔溪镇的相关负责人。镇里反馈说,钟前村地理位置较偏,处在深山里,经济相对落后,整个村才几百人,大多数村民都下山从事各行各业,在山上靠养殖、种植为生的100多人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已有小水泥路通往各村,再扩路要耗费很大成本,没有这笔经费。而小额贷款一事,属商业政策范围,镇里也是无能为力,资金短缺问题更多需要村民自己寻出路。
记者也了解到,受钟前村地域、农民自身经济文化现状等多种因素制约,村民处于与外界价格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厂家来以什么价格收购,村民就卖什么价格,例如,村里每公斤枇杷仅卖3元,龙眼上市旺季时每公斤1元也卖过,村民很希望价格能与市场对接,或招商引进技术进行深加工,让山里的水果和土特产卖出好价钱。
□记者手记
农民要致富村里要服务
站在钟前村的土地上,记者感觉到了一股新气息,因为这个村子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种变化给村民带来的是喜悦。采访中有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一村民拍着胸脯跟记者保证,这一带如今已没有了污染环境的养猪场,笑容是他从内心流露出来的。
村庄干净了,山水变美了,这一切源于政府整治的决心和力度。然而,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子,要想发展起来,还需要各级干部的担当和责任。当记者向钟前村村委会书记了解村里的行政面积、人口情况等,这名书记一问三不知,让记者联系村里的“文统”。当记者昨日15时许联系到郭姓的“文统”时,她却告诉记者她“在睡觉”,数据要过后再查,村里工作人员对村政的冷漠和无知让记者大跌眼镜。
农村要建设离不开村委会,农民要致富,也不离开村里的服务。如果村干部“在其位谋其政”,能俯下身子支持和帮助村民,大家一起想点子、出主意,农村美好的画卷何愁画不出来。
访民情、惠民生该是钟前村村干部的当务之急,不论是牵线搭桥,向深加工领域拓展拉长产业链,还是强化价格信息服务,村民都希望能得到村里的进一步支持和引导。
(福州晚报记者 黄秀泉 赵铮艳/文 张人峰/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