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政经 > 正文

晋安井后村:致富不忘生态美 猪倌改行种姜黄

2014-09-24 17:44:32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连片姜黄长势喜人。

福州新闻网9月24日讯 近日,记者驱车2个多小时,翻山越岭来到大山深处的晋安区日溪乡井后村姜黄生产基地。山边一望无际的田地上,绿油油的姜黄长势喜人,20余名村民正在田里忙着除草、浇水(如图)。眼前这一派清清爽爽的田园风光,让人很难想象,过去这里入村闻猪叫、处处污水流的景象。

井后村位于日溪乡西北部,与闽侯大湖乡交界,全村总面积约1万亩,所在的北峰山区森林覆盖率达94%,阳光充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正适合姜黄生长。

因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井后村的220多户村民长期靠养猪维生,全村可年产生猪3万多头,久而久之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村”。因养猪场都是污染物直排,威胁到了福州第二水源——敖江的水质。为了保护敖江塘坂水源地,去年区乡两级投入600多万,拆除了井后村71户村民、面积约4.4万平方米的全部猪栏。不过,这一举措极大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猪栏拆完,村民以后的收入靠什么?这个现实难题不解决,拆除的猪栏很可能卷土重来。”日溪乡副乡长施彪说,村子离城区太远,如果去城里打工,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村民们所能干的活并不多。通过调研,村里和本地的中正药业、康源中草药种植公司“联姻”,并进行姜黄试种。

“试种发现,不仅村里气候适宜种植,而且姜黄也不易生虫。”施彪高兴地表示,以前村里常有野猪偷吃农作物,种植姜黄以后,野猪因为姜黄的气味再也不来了。姜黄的试种成功,让村民们打消了顾虑,纷纷开始种植姜黄。乡政府为了鼓励村民种植姜黄,对所有生猪养殖户进行转岗转业指导,同时对从事姜黄种植的转业人员给予500元/亩的资金补助。

“为了保护福州第二水源,我们也只能放弃赖以生存的养猪业。”何仕周曾是该村的养猪大户,规模最大时,年出栏千余头,那时他每年赚个三四十万元是件很轻松的事。他告诉记者,现在养猪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效益每况愈下,在政府的号召下,去年他拆除了猪栏。

“不靠养殖,种姜黄也能致富。”忙活得满身是汗的何仕周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拆猪栏时,他也有过迷茫。去年在乡领导的引导下,他和村里几个养猪大户一起,到隔壁的点洋村参观了姜黄示范基地。“这个姜黄不易长虫,我们都种过庄稼,再种起来不算难。”参观回来后,何仕周和几个村民下定决心种植姜黄。

“村民现在都不养猪了。”何仕周说,为了进一步解决姜黄种植的规模、成本、销路等问题,村委带领15户村民联合成立了一个村民合作社,目前共在村里种植了150亩姜黄。“这150亩如果都正常收货,预计产值可达180多万元。”何仕周坦言现在他收获了“新事业”,和康源药业公司签订合同订单生产,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解决了姜黄的销路问题。虽然姜黄种植周期长,收入暂时无法和养猪相比,但这是无污染产业,如果这一季姜黄收成好,明年可能降种植面积扩大2到3倍,届时单位成本会下降,收益也会赶上来。

“姜黄有活血祛风的作用,可以提取姜黄素入药,还可以研磨制成咖喱粉。”何仕周说,村民们都商量好了,等产量上去了,争取自己深加工,把村里的姜黄产业做大做强。

(福州日报记者 谢薇 文/摄 通讯员 廖国英 周新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