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福州市马尾区,海峡两岸以高规格隆重进行甲午海战120周年公祭活动,特别提到,在那场对中华民族影响巨大深远的海战中,那些海战英烈大多出自福建船政学堂。
“沿山东路24号,它的名字应该叫做福州海员学校培训部。”第二天下午3点,曾是该校校长,如今已有87岁高龄的陈庆福,拄着拐杖,深一步浅一步,穿过一条狭窄的城中村小巷,仿佛踏进另一个空间,一点一点掀开了这所学校尘封的历史。
30多年来,人来人往,繁华落尽,曾经复办该校的五君子仅剩陈庆福在世。他曾以为,不变的只有这座静静地卧在福州马尾区闽江一隅的学校。这所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刻录了船政学堂百年演变的一角,承载了船政学子的情感,如今,它的旧楼可能要被拆了。像个没落的贵族,它的历史也被人遗忘在某个角落了。那些还散落在天涯的,谁还记得“高航”?还有谁来自“高航”?还有什么故事是属于“高航”?我们仍在寻找着……
沉睡32年的学校似乎没有变化
却可能湮灭在城市化进程之中
穿过一条狭窄的城中村小巷,曾是该学校老师的53岁的陈宏重新回到沿山东路24号,距离上次分别,已然十多年。
这所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
3.2亩的校园,5栋高度参差不齐的教学楼,还有嵌在校园中心的小篮球场,在陈宏眼里,32年过去了,这一切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在通往二楼的教室依旧石阶层层,穿着皮鞋走过,发出有节奏的敲击声,有如曾几何时,学生们走过的声音一般。
学校周边的人,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在相互告知,这里即将被拆除了。
对于旁人来说,这只是一处可能将湮灭在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处旧址。但对陈宏来说,作为4年过渡时期,暂时替代了“高航”一角,并曾创造了无数奇迹的一方热土,早已教化于民,影响于心,人与物已经血脉相融。
1982年,福建马尾商船学校正式开办,刚从福建集美航海学校毕业的陈宏,便机缘巧合地被分配到这里,成为第一任教师。
满目疮痍、落魄、荒凉,陈宏形容当时的境遇,除去本就破旧,又是租借的校舍,以及30个少得可怜的学生不说,18名教师中,年龄差距也两极分化,不是刚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就是六七十岁的退休老头。海船驾驶,也是当时学校唯一开设的专业。
陈宏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即便头顶作为清朝洋务派时期求是堂艺局的艺圃与绘事院一支的光环,即便是当时马尾区的最高学府,可这支“高航”却在开办前经历了30多年的断代,甚至是消失。复办时期的艰辛,也让初入社会的陈宏感受到,当美好的梦想遇上赤裸裸的现实,这“骨感”来得足够淋漓尽致。
曾因停办导致沿革断代30年
五名老校友联名致信后得以复办
艺圃与绘事院一支的沿革,经历了福州海军艺术学校、勤工初级工业学校、省立商船学校、省立林森高航学校以及省立高航学校。但从1952年7月之后,省立高航学校意外停办,大量尚未毕业的学生不得不转校继续学习或者外流,这也导致这一沿革中止长达30年。
1979年5月1日,是原省立高航学校的校庆日。在福州省府路1号一家公司的会议室里,20-30位原校友到场。昔日青春少年,如今步入中年的船政学子们,对于成立校友会的想法一拍即合,试图复办学校的那股久违的冲动也顺理成章地迸发。历史与现
实承接的转折,也正式从这一次校庆聚会开始。
根据复办人之一陈奇的回忆录,1981年的又一次校庆聚会,校友们的规模已经升至五六十人,不论是播放了曾经高航学校的校歌,还是学校复办申请的信件的宣读,无一不勾起了在场人的热情。之后,他便着手与魏树燊、郑学鑫、陈庆福、李仲芝五个人一起,利用一整个暑期的时间到省图书馆和省文史馆查阅图书及文史资料,将复办申请的信稿草成,再交校友讨论补充,最后终于得以联合具名上呈致福建省委、省政府。
老校友之一,79岁的张华谷回忆说,当时离“文革”刚结束不久,各种思潮汹涌,曾经的一些船政学生也被裹挟进政治的泥沼中,复办船政学校的想法不仅很大胆,而且也有很大的风险性。正如他所言,学校复办之后,“船政”一词并没有被放在学校名字当中,而是叫做“马尾商船学校”。
在1981年11月6日,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来信上批示:“此信很有道理,我也早有这个想法,可谓不谋而合。福建不发挥海运优势损失太大,可否邀些热心人士共商一可行方案。”1982年5月3日福建省政府下达闽政(1982)183号文,《关于同意复办福建马尾商船学校的批复》,在当年招收轮船驾驶一班30名,于当年10月6日正式开学。
复办、复名等沿革之路坎坷 因历史原因,昔日光环渐被遗忘
新学校百废待兴,当时在集美任教的陈奇带着陈宏来了;陈庆福也决定从当时拥有2000多人的马尾船厂厂长上调任至此,担任校长;还有许多早已退休的老校友也选择二次出山,免费担任教职工作。
年轻老师两人挤用一间宿舍,与学生一起吃盆菜,对着楼轻声吆喝就能开打起一场篮球……陈宏觉得,那是师生们一起吃苦的幸福。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1985年那年第一届教师节的场景。”陈宏说,那时马尾区政府为了庆祝教师节,专门选在电影院进行教师表彰大会,这在当时的马尾区都属轰动。铺上了红地毯的通道,不计其数的学生分列在地毯两边。夹在其中的100余名商船学校的学生们,穿着海军服式的校服,手里挥舞着彩旗,显得格外醒目。“那是一种荣耀和回忆。”陈宏说话的表情里中带着自豪,第一届的30名学生,在毕业之后,有28名进入了福建省轮船总公司工作,另外2名进入了厦门轮船总公司工作。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扩容,马尾商船学校也跳出了“马尾”这个有局限的地域名称,在1988年校名改为福建船政学校,并在1994年迁至仓山首山路116号新校区办学。但是1999年,国务院要求全国各省市将分散的中专和高职高专整合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原福建交通学校、福建船政学校、福建交通干部学校、福建省公路技工学校四校合并,升格为大专后,却遭遇“船政”校名被取消的窘境。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后,2011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并沿用至今。
“艺圃”一支“高航”一线历史沉默太久亟需填补
老校友们的心里有个结,或许是有别于前、后学堂的历史地位,相比较前者,艺圃一支的沿革之路始终略显坎坷,甚至是没落,特别是断代后历史空白,就连如今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也无从考究,也鲜有人问津。如今,能够倾听“艺圃”的守护者讲述他们人生的故事,见证“艺圃”在过去与今天的传承与变迁的人,大部分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一逝去。
虽然无法泯灭,第一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秉持“船政的根本在于学堂”,而学堂“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冲破封建时代封闭守土的观念,将海洋权益意识和西方先进教育观念带进人们的视野,这一笔巨大的财富,现如今,“艺圃”如何继承和发扬船政文化的精神却成为当下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在当今它又该如何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那个时代的文明呢?
如果您熟知“艺圃”一支,“高航”一线沿革的故事,请拨打本报热线968977,一起填补这段一直被遗忘的空白。
名词解释
艺圃一支:船政学堂名称一直沿用至1913年。船政学堂一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一支为绘事院、艺圃。前者改称海军制造学校、海军学校、海军飞潜学校;后者改称海军艺术学校,又经历了勤工、商船、高航的沿革。
高航:全称为“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