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政经 > 正文

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上游保“饭碗”,下游保“水碗”

2014-08-27 08:39: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城里人要喝干净的水,乡里人要养猪发展生产,如何才能做到——

上游保“饭碗”,下游保“水碗”

今日的霍口乡风光秀丽,处处鸟语花香。

东南网8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黄雪梅何祖谋林丽明/文林双伟/图)

敖江穿过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后,一路蜿蜒而下,沿着支流飞水溪,进入福州人“水缸”北湖水库。

如何做到既为上游村民“保饭碗”,又为下游市民“保水碗”?近日,记者赴霍口畲族乡采访。

拆圈清栏 净化水源

在罗源县乡镇中,霍口畲族乡是养猪数最多、排污量最大的。市县两级政府下达了硬任务:“敖江流域务必排除污染源!”

乡党委书记尤昌斌说:“霍口乡村民养猪技术相当好,不少人自己都能给猪治病。村民养猪成本低,前几年收益相当好。将心比心,村民利益受损真的很大。阻挡拆除也在意料之中。”

霍口乡干部全都到各个村去轮番动员,一次又一次召开村委会、村民大会,向村民宣传退养转产和拆除补偿相关政策。

拆圈清栏遭遇相当大的阻力,众多养殖户聚集到乡政府讨公道。在紧张的空气中,乡里决定与养殖户代表面对面对话:“请各位乡亲换位思考,假如你们是福州市民,长年累月喝着含有猪粪尿的水;你们也许有亲戚在福州工作,他们也喝着同样的水。饮用水源不好选择,可我们乡有天然的生态环境,相信其他产业能代替养猪业。”

其实,养猪户都懂道理,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环境中。但没有办法,养猪比较好赚钱。村民说:“养猪都干了十几年了,说转产就转产,哪有那么容易。”

抵触情绪最大的是新近加入养猪业的大户。

“谁敢拆我的猪栏,我就用人粪泼他!”船头村一养猪户向乡、村干部发狠话。“这也不能怪他们,这户人家看到村里人养猪发财,就投了一大笔钱,盖了猪舍,养了300多头母猪。本钱还没收回,就要拆圈清栏,哪能想得通?”村民们深表同情。

乡长钟立强内心也很理解这家人,但是重任在肩,只好硬下心肠。他发挥“一张嘴、两条腿”的作用,通过其他人帮忙做工作。同时承诺在转产转业上予以适当资金补助,并请金融部门提供低息贷款。通过软磨硬磨,终于让这家养殖户自行拆圈清栏。

乡里决定,2012年6月30日之前拆除猪栏的,猪栏面积按每平方米70元补助,每平方米奖励30元;逾期不给奖励金;至9月30日之前猪栏还没有拆除完毕的,连补助款都没有。

“可是至6月10日前,没有一户主动拆的。”钟立强说,在这节骨眼上,我们想到让乡干部的亲戚、村干部先拆,当榜样。“我动员亲妹妹先拆,她养60头生猪。妹妹没说二话,把猪栏拆了,猪也清栏了。但我万万没想到,许多养殖户去围攻我妹妹,说谁叫你带头呢!让我妹妹好委屈。”说到这,钟立强一阵难过。

钟立强认为拆圈清栏是多方同心合力的结果,省市县乡扶持政策力度大;乡干部的亲朋好友、村干部带头作用;猪栏面积丈量公平公正,乡里专门请来测量队用先进仪器丈量猪圈面积,毫厘不差;同时,补助金、奖励金及时兑现等。按时拆除猪栏的养殖大户可获十几万奖金。

2012年6月30日,乡里完成了93%的任务量。9月,拆圈清栏宣告完成,全乡不留一栏一猪。

原先脏乱差的猪圈

猪栏拆除后

转产转业 既堵又疏

如今,敖江流域空气清新,溪水清澈见底,处处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机勃勃。

养猪业没有出现反弹,得益于罗源县做到“既堵又疏”。

“下游喝了安全水,上游却要吃饭。把人家饭碗给端了,政府有义务,更有责任为做出牺牲的村民谋出路、找生计。”尤昌斌说,“生猪养殖业从霍口畲族乡淡出,应该说大部分村民收入锐减。倘若不能顺利转产转业,不能找到收入和养猪差不多的生计活路,那么很难保证养猪不会‘回潮’。”

“霍口畲族乡最大优势在于生态美,林地面积1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还有独特的畲族文化资源。”尤昌斌说,乡政府及时引导群众发挥当地山多林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先后成立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以食用菌、油茶、茶叶、毛竹、苗木、中草药为龙头的六大特色产业项目。

“特色农业还要梳理一下,协调发展。有的短平快,当年效益明显;有的投资大,收效时间长。”尤昌斌说,食用菌就是短平快产业,目前全乡有1000多万袋,每年可净赚3000多万元。

据介绍,目前霍口畲族乡除发展食用菌外,新种油茶林1000亩,共有7000余亩,至2016年将突破万亩;太子参1500多亩,金银花800亩,毛竹林4万多亩。另外,“岐峰山水”食用菌、“尖蕊红”茶叶等品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

霍口乡寻找适合生态环境的产业,努力营造投资兴业的软硬环境,用足用活助农政策,特别是罗源县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全乡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菌菇大棚

建立补偿机制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黄雪梅

喝水与吃饭的矛盾,并非敖江流域独有。解决此类问题,我们不少地方仍习惯用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一级压一级,直逼到老百姓作出利益让步。对于村民来说,青山绿水,有时反而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羁绊;对于当地政府来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处理等。因此,清水,是资源,也应该有经济效益回报。我省一些地方政府已进行了有益探索,运用生态补偿机制为上游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为此,专家呼吁:要推广这一作法,建立良性的水源保护机制。只有建立市场化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才能实现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矛盾

东南网8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  黄雪梅 林克诚 郑秀杰 刘其燚)

“你要水清,我要饭饱”,这是敖江流域村民的呼喊。

敖江流域在罗源县境内长达50公里,贯穿霍口、飞竹、中房三个乡镇,涉及223个自然村、5万多人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自己的家园种植养殖,这是祖祖辈辈村民的主要生计来源。霍口全乡曾经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养猪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户年收入少则一两万元,多则二三十万元。有了这项不菲的收入,村民生活宽裕了,可供子女上学,盖新房娶媳妇,甚至到县城、省城买房。

罗源如火如荼发展的养猪业,严重污染了敖江水源,危及福州城区饮用水安全。喝水与吃饭的矛盾异常突出。

福州市把敖江流域列为“二水源”禁养区。可面对量大面广的养猪户,“砸饭碗”哪有那么容易?罗源县从2005年开始整治养猪业,2009年主攻东元亭、岐峰两个村,2011年全面强力推进,直到2012年9月才全面清除养猪业。

在政府与村民的博弈中,双方都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对于40岁以上的村民来说,另谋出路谈何容易!出去打工,没有技能;转产转业,又受困于技术、资金、市场。对于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来说,清除养猪业只是完成阶段性任务,如何帮助村民转产转业任重道远。2007年以来,用于畜禽养殖整治、环境生态保护建设及相关农民转产转业的资金不少,县乡两级财政投入9200多万元、福州市投入2000多万元。

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罗源县出台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政策,优惠政策向敖江流域倾斜。可食用菌、中草药等产业劳动量大、资金投入大、市场销路难度大,单家独户难以应对,需要“抱团取暖”。为了带动农民转产转业,罗源实施“强龙”计划,重点抓好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流通企业的发展。近几年,由于农产品市场行情翻云覆雨,一些经营单位经济效益不理想。有的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习惯找政府帮忙。可哪级政府又能担负这个无限责任?

在福州居民喝水与上游村民吃饭的冲突中,罗源县乡政府受到“两头夹击”,苦不堪言。因此,地方政府应学会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既保护水资源,又维护村民的基本经济利益。

村民抱团:要政策红利市场效益

东南网8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霍口畲族乡西南部岐峰村共有259户、925人。为了保护福州“二水源”,全面完成了畜禽禁退养工作任务。传统产业没有了,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来源也没了。

为了长久巩固“二水源”整治成果,2009年成立了罗源县岐峰山水生态农业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成员162户,注册资金1820万元,经营土地面积960亩,其中食用菌栽培基地160亩、油茶种植基地300亩、竹林地500亩。2010年,政府补助款加上市场赢利,公司获利400多万元,入股村民笑逐颜开;2011年市场风云突变,产品滞销,公司亏损150多万元,村民怨声四起。此后,为了扶持公司发展,各级政府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引导,2013年公司扭亏为盈,入股村民年终有分红。对于162户入股村民来说,“有分红才是硬道理”。今年生产食用菌500万袋,预计年产量20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成为连接政府和村民的纽带。合作社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扶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经常外出考察。并用足罗源县政府制定的扶持“二水源”保护区乡镇的“六大产业”政策,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设备,选择新品种、新工艺,提高了产能产量和质量。

目前合作社已带领“二水源”保护区周围6个村700多户的农户转产转业,计划到2015年底带动保护区周围10个村1000户以上的农户转产转业。

“七境茶”引领村民致富

东南网8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  郑秀杰 叶宇楠)

飞竹镇马洋村,曾经养猪业红火,如今制茶业兴旺。第11代七境茶技艺传承人王盛旺老人,利用自己的制茶技艺和罗源县出台发展现代农业的契机,引领村民合股开办茶叶公司,闯出了一条共同发展的致富路。

据王盛旺老人介绍,他就是靠着这门纯正的制作七境茶技艺,度过了上世纪60年代养家糊口的艰难岁月。

据《罗源县志》记载,唐建宗三年(公元782年)已有榷茶,历史上对其“香高、口爽、色翠、耐泡”四绝有过详细记载。明崇祯年间,“七境茶”被列为贡茶,享誉津京。此后,七境茶还被列入《中国名茶录》。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就看好七境茶的发展前景,动员村民开垦荒山种植茶叶,并无偿提供种茶、制茶技术。”王盛旺说,他曾任村支书20多年,马洋村有八成农民都是靠种植、制作茶叶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由于养猪业的兴起,七境茶的发展快速滑坡。随着养猪业退出,王盛旺认为七境茶大规模生产的时机成熟。于是,他动员在外做生意的两个儿子回乡,成立村民参股合作社,投资700多万元,种下330多亩有机茶园,建起了现代化制茶厂,并注册七境茶商标。

为了引导农民转产转业,罗源县出台了扶持政策,把制茶业纳入扶持对象。“县里给予每亩茶园1000元补助;按标准新建改造加工厂的每个补助10万元;每更新购买一套茶叶初制设备的,补助3万元。”从而让七境茶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罗源县茶叶种植面积达4.13万亩,产量5800多吨,涉及农户1万多户,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2012年,罗源县还以“七境茶”为主打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获得通过。2014年4月,七境茶成为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