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科教文化 > 正文

凿在岩壁上的码头——东岐码头

2014-08-27 07:43:02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它曾对福州海上贸易做出巨大贡献 斑驳古意诠释“海丝”渊源

  东岐码头与琅岐大桥

□东快记者郑旭光陈楠柳涛实习生郑晓菁文/图

马尾亭江镇东岐村的闽江口上,有一个特别的码头,它就是在岩壁上凿出的码头——东岐古码头。如今,码头上的阶梯依旧清晰可见,斑驳的古意、风化的痕迹以及现存的摩崖石刻,无不在向后人展示着福州与“海丝之路”的渊源。

东岐村是福州著名侨乡,是闽江口的门户,又地处闽浙交通要道,在历史上,也是政治、军事要冲。于“海丝之路”而言,东岐码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如今,古码头已被更加现代化的码头、大桥、道路所替代,但置身其中,依然能感受旧时人潮涌动的热闹。

  在屋旁聊天的东岐村村民

今日的东岐村“人烟罕见”

沿着104国道,东南快报记者一行首先来到了东岐渡口。它是琅岐渡口的对渡码头,自1976年建成,至今已使用了30多年。几艘轮渡有序地往返于两个渡口之间,几十年如一日。只是,随着琅岐大桥的通车,东岐渡口的使用率开始降低,渡口上除了三两乘客,剩下的就是榕树下围着下棋的老人。

在老人的指引下,东南快报记者一行来到了东岐渡口边上的东岐村。东岐村有近十平方公里,104国道从村中穿过,将村子一分为二,国道西侧部分,靠近沈海高速,称为岐阳境,国道东侧部分,靠近闽江,称为魁龙铺。

小村子很干净,也很安静。村道两旁的民房错落有致,隔着几座民房就会出现一两座装潢华丽的小独栋。只可惜,大多数大门紧闭。走在村子里,很难见到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只是偶尔见到几个白发老人坐在家门口。

一位黄姓老村民说,他今年已经快70岁了,像他这样土生土长一辈子驻守东岐村的人已经不多了。上世纪90年代移民潮时,村里大部分的人都移居海外了。若不是因为近几年村子附近建起了不少工厂,从外地来此务工的人住进了东岐村,村子里会更加萧条。

东岐村依山面水,水陆交通便利,是天然避风港,也是闽浙交通要道。

据福州市博物馆名誉馆长黄启权介绍,早在南北朝时期,东岐的先民就在村西北深山的镇东磹一带繁衍生息。宋代开始迁至现村址定居,开辟村庄。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东岐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清代上中叶,达到了鼎盛时期。

东岐村开发较早,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避地晋安东乡合浦北里时,曾在龙柄(今亭江长柄村)讲学,留下“跃龙津”的古迹,邻近各村均受到教化。明末清初已有人出洋,吸收新风气。村中历史上有进士1名,举人8名,国学生9名,贡士10名,出过陈岊溪、正庵父子双知县,出过海军把总黄武银、陆军少将张有禹和抗日中山舰烈士黄孝春;还有早年出国去新加坡、马六甲的华工张大兰、黄依杷等。

望着眼前这安静的村子,想着彼时这里的荣耀,不禁感慨,岁月变迁,物是人非。

  东岐码头旁的天后宫

独具匠心的东岐古码头古意斑驳

在黄姓老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江边的东岐古码头。码头上还遗留着二三十级石阶,凿工精致,保存良好。一些被江水冲上岸的木柴堆在码头上。尽管码头早已不用,可那的古意、风化的痕迹,仍见证了东岐村曾经的繁华景象。

据介绍,东岐古码头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历代相继沿用。码头东西宽约25.23米,面积646.87平方米,常态下有三分之一是被江水淹没的。整个码头设在江边岩壁上,按岩石走势在石壁上凿4段台阶共94阶,做工独具匠心。

黄姓老村民说,古码头曾对福州海上贸易做出巨大贡献。

汉初,辟东冶港(即闽江口福州港)。汉元鼎年间,东越王余善以8000人随楼船将军杨朴远征南粤,开辟了东冶至广东的航线。后来,余善反汉,朝廷分兵四路征伐,第二路由横海将军韩说率楼船由句章(今浙江慈溪县西南)南下,从闽江口直入。汉建初八年(83年),“旧交趾(今越南)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可见当时福州港已成为中国南北货物的中转站。东岐古码头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作用自然是不可忽略的。

黄启权说,在南北朝时期,东岐的先民慢慢从深山向近山、平原、闽江边靠近,至宋绍兴五年(1135年),东岐先民已在现村址居住,当时村子的名字叫“翁崎”。宋淳熙九年之前,省城的王峬渡从河口抵翁崎,再30里至王峬(今琅岐凤窝),东岐成为中途停靠站,东岐古码头在这时已创始。宋庆元三年(1197年),始建东岐外岭路,这里已是闽江口抵达福州的要道。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东岐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初,朝廷册封使、琉球贡船每至福州,均从这里进出。尤其郑和七次下西洋时,东岐古码头都是闽江下游泊船、候风、补给的重要地点之一。郑成功攻取福州,多次屯兵琅岐。清康熙重开海禁后,“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东岐古码头再度出现繁忙景象。

如今,站在东岐古码头上,能清楚地看到横跨于东岐和琅岐之间的琅岐大桥。古今对比,产生强烈呼应感。古时东岐码头上的人潮涌动与今时琅岐大桥上的车水马龙,仿佛在不同时空的同一空间里发生了碰撞。

  东岐码头的一块石刻

摩崖石刻铭记码头枢纽作用

在靠近码头的地方,有一座高仅十来米的小山包,名叫“东岐山”。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些现存的摩崖石刻。黄姓老村民说,石刻有六处,一处位于山巅,一处位于山麓,四处位于码头边。

我们在其中一块石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东岐山观音庙有观音造像及记载宋庆元年丁巳(1197年)曾义璋募款铺路题刻,山麓有‘福寿’巨字刻石,江边有‘瀛洲大道’等明清摩崖石刻,是研究福州地区交通史的重要遗迹。”

观音造像及题刻位于东岐外岭下原岭路旁,现海关征地内。这座石刻镌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摩崖中凿造一座2.13米、宽0.84米的宝塔,塔身内阴刻一尊观音造像,盘腿而坐。坐像两旁石刻,全文为:“僧义璋妙宝募缘建,会坪田亩,结基铺路,计二百二丈。庆元丁巳(三年·1197)鸠工,开禧丁卯(三年·1207)告毕,纪于石。”黄启权说,这座石刻说明了这条路建于庆元三年,是当时的经济发展、建筑工艺以及交通需要。

另外一座摩崖石刻——“福寿牌”,位于东岐古码头门山麓茶亭路旁。两块石碑略呈方形,长宽各2米,厚0.30米,上刻篆书“福”“寿”二字,每碑各一字。传说这是宋朱熹所书。黄启权称,明董应举《建紫阳先生祠题词》和清王有树《龙津书院祀典记》都有记载:长柄宋时为铁冶场,朱熹避伪学禁,遁迹成居此,这两块石碑应该就是在当时书写的。近20年在长安又发现西岩寺后院悬崖上有朱熹题刻“仙苑”二字,更可作为“福”“寿”碑系朱熹所书的佐证,说明当时朱熹确实来过这里,因为东岐是长柄去长安的必经之路。

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东岐古码头所担负的交通枢纽作用。东岐古码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的一处申遗点,也就顺理成章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