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社会 > 正文

福州八旬“潮夫妻” 自制影集记录六十年点滴

2014-08-26 08:21:06 刘媛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他们在中戏相知相许,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微信微博玩很溜,晚年参加诗歌快闪相当“潮”

  影集的封面(上)及老两口各个时期的照片(右)

“瞧,这本影集是我花了半年时间才做好的,里头记录了我和老伴从事文艺工作60年的点点滴滴。”老先生笑着递过影集。

这是一本厚厚的影集,名字是《我们的艺术人生》。封面上,一位老先生牵着老伴的手,微笑站在舞台上。

这位老先生叫李又子,他和老伴邓莹,六十年前初识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南下到福州,一生从事文艺工作,年已八旬的老两口还时不时“潮”上一把,来个诗歌“快闪”。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来到福州鼓楼区白马北路,走进老两口住着的省话剧院职工宿舍,这间不足60平方米的小屋,虽然面积不大,却整理得井井有条。贴在大门上由李老先生亲手书写的“李邓宅”三个大字,倍感温馨雅致。

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六十年前,初识中戏,毕业时在教室结婚

“今年是我俩从事文艺工作60年,也是相识60年。”李又子老先生笑着说,“60年前的现在,我俩估计正准备着赴京上中戏念书呢。”

1954年,年方十八的李又子和邓莹在上海参加高考,被中央戏剧学院看中挑走,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年纪最小的入学学生。

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是李又子与邓莹迈向文艺的第一步。艺术院校的日常课程也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间要有很强的交流互动。

“演员嘛,肯定要经常排戏。”邓莹说,“从小品到相声,从话剧到戏剧,我们不仅要在台上互相配合,台下还得磨合。”这让同龄的李又子和邓莹渐渐打开心扉。

毕业时,两人的恋情也有了最浪漫的结局。

1958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时,李又子与邓莹结婚,婚礼就在学校教室进行。时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著名剧作家沙可夫担任证婚人。

婚后不到一星期,李又子夫妇南下来到福州,开始了他们一生的文艺工作。

一个在舞台,一个在讲台——

互相鼓励,最艰辛时她哭湿七个枕头

“一到福州,我们立刻到福建省话剧团报到,他一下子就成了‘台柱’。”邓莹回忆说,“可我没当上演员,被分到黄巷的一个艺术学校当老师。”

“论外在论演技,自己都是可以上得了舞台的呀,当时自己想不明白怎么就没当上演员,十分委屈。”邓莹回想起那段艰辛的岁月说,“为了这,我记得可清楚,哭湿了七个枕头呢!”

同样刚参加工作的李又子,心疼妻子。安慰之余,更多的是鼓励,他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舞台讲台都可以好好做文艺。”

丈夫的话似是给邓莹吃了一颗定心丸,她平复情绪开始教书生涯。

“我也没想到,这讲台一站,就是一辈子。”邓莹笑着说,“后来,我也慢慢觉得,文艺事业,不只是在舞台上演,讲台依旧可以蓬勃我的艺术生命。”另一边,李又子的艺术生涯也正如火如荼展开。他算得上是榕城舞台上第一批由国家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科班生,他的老师有欧阳予倩、金山等中国话剧界泰斗级表演大师。

他曾是话剧《革命一家》中的杨辛,《雷雨》中的周萍,《一双绣花鞋》中的沈兰……上岁数的福州人大都看过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又子的表演。

退而不休,虽老但仍很“潮”——

玩诗歌“快闪”,玩微信微博都在行

别看他们是80岁的老人了,可他们对时下的新鲜事儿也很关注,微信、微博玩得比年轻人还顺溜。

去年,李又子和邓莹还在三坊七巷光禄吟台参加了诗歌“快闪”。

“我俩是活动中年纪最大的参与者,看着那么多跟自己儿孙辈年龄相当的诗歌朗诵爱好者,我觉得自己也好像回到年轻时候。”邓莹笑着说。

李又子告诉我们,他们选的是福建作家蒋夷牧创作的诗歌《幸福就这么简单》,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对诗歌稍做修改。

“早上,我从梦中醒来,打个哈欠,推开窗帘;看见窗外,新的太阳,幸福就是一个来到面前的今天。幸福,是一生说了又说的家常话,是一桌吃了又吃的团圆饭。”李老先生信口说来,与妻子会心一笑。

“哎呀,老啦,我们在家对着练习了好多遍。”邓莹顺手拿出几份抄写稿说,“当时为了脱稿,我抄了三十多遍呢。”兴致一起,老两口现场就给记者展示了一段诗歌朗诵:“幸福,就是我为他每天削一个苹果,幸福就是我为她生日买的一条珍珠项链……”

老两口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仿佛也正述说他们自己的故事,相濡以沫六十载的生活片段随着诗歌不断闪现。

在老两口眼中,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东快记者刘媛/文图由受访者提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