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州马尾的闽安,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得不提的一座古镇。
公元893年,唐朝已在闽安设巡检司衙门,宋代被列为福建四大名镇之首,元明清时沿袭为军事与海上贸易重镇。闽安也是千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和古战场,保存有大量唐、宋、元、明、清文物古迹……
8月19日,东南快报记者一行怀着对这座古镇的敬意,来到了位于104国道旁的闽安古镇。今年68岁的“老闽安”杨成和,是我们此次闽安行的向导。
闽安里一点一滴的古迹文物以及一丝一缕的历史故事,在杨成和看来,都是弥足珍贵的宝藏。他研究闽安的历史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如今,退休在家的他,将对闽安的熟稔和热爱谱成了书,并志愿做一名闽安文化的传播者,每年义务讲解200场以上。
跟着杨成和走进邢港古航道,踏上千年迥龙桥,穿过久远的桥头街,拐进巡检司衙门,闽安古镇里,古时海上贸易的繁华气息,扑面而来。
千年来一直是闽江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夏日的午后,傍江而建的闽安村,有着一份独特的静谧。
杨成和说,现在村子里的居民已经不多了。30多年前涌现的“移民潮”,让不少村民都移居海外,他的儿女也已在美国。原来一万多人的村落,现在只剩下2000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临近百岁的老人。古海港慢慢没落,如今的村子显得格外安静。
尽管如此,闽安古镇彼时的繁华和荣耀在杨成和的记忆里却从未消失。
闽安古镇从初唐至民国,乃至抗战前期都一直是闽江口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虽然,穿越了一千多年的闽安古镇,经过多次翻建,但在这几年的普查中,仍发现了800多个文物点,其中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点就有10个。
“在我小时候,闽安还是非常热闹。傍晚时分,桥头街是根本走不进去的。”杨成和说,当时人们鱼货上岸后,都会在桥头街进行交易,街道上人山人海。
“像这样的街道,整个闽安有18条。”杨成和说,解放前,桥头街均为条石铺成,条石下就是深1.8米,宽1.5米的下水道。每天海水二潮吞吐,街道被冲刷得非常干净。
拐过桥头街,我们来到了城里街。城里街因被城包围而得名,杨成和说,这是全国乡镇里唯一一条名叫“城里”的街道。在城里街上,有一座名为“普庵楼”的骑楼。中法马江海战时,闽安是法军唯一登陆的地方,当年群众合力击败了法军,这座楼就是后人为纪念当时的领头人陈明良而建的。
未来,闽安的桥头街和城里街将修复到解放前的样子,杨成和与村民们都很期待。
相比旧时的贸易盛世,如今的闽安拥有更多的是文化沉淀。“这几年,闽安又热闹起来了,它的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专家、学生前来参观”,杨成和每年为他们义务讲解200场以上。
古码头 我国“海丝之路”起点之一
在闽安渡口,我们见到了闽安最大最古老的码头——水门道古码头,一艘从长乐驶来的客船正在靠岸。千年过后,这座码头仍然保持使用,只是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仅有个别船只来往于闽安与长乐之间。
据介绍,水门道古码头建于唐代,以前,码头有通往沿海各地的船只,同时还是清代连接台湾的三大渡口之一(其余两个分别在厦门同安和泉州石狮)。它长约100米、宽3米、高8米,一直延伸到闽江深水处。
“水门道古码头只是邢港码头其中一个古码头”,杨成和介绍,邢港码头共有3个古码头、6个古道头、8个古浦头,分布在迥龙桥南、北两侧,呈内八字形排列。这些码头因用途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名字,例如专门停靠石船的“石船码头”、专门运送铁货的“打铁码头”等。
“八个古码头名义上称‘浦’,也是福州闽江口古代商贸交流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杨成和告诉东南快报记者,贡船浦在邢港中段,古时是外国贡船入泊待检的渡口之一。听着杨成和的讲解,我们也仿佛见到了当年进贡的使船、国外的商船以及来华的传教士,当年盛世下的繁华浮现眼前。如今,贡船浦码头的位置成了贡船浦公园,只有两三孩童在这嬉耍。
据史料记载,东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邢港河因其地势优势被辟为南北货物中转站闽州港的重要港口。宋代,闽安港口古码头为福州港口至日本、阿拉伯诸国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岸。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全闽开禁,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船队有6次驻泊邢港古航道,闽安港口古码头为放洋之所。
凭借优越的近海优势,自汉唐以来,闽安的海上贸易就很活跃。当时,商船从闽安码头出发,纵跨南海,横越印度洋,至东南亚,甚至非洲,将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物品运往各国。闽安古码头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口岸之一。
1991年,邢港码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2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行列。
迥龙桥 打通闽东、浙江的重要“海丝”通道
走“海丝”路不能不来闽安村,来闽安村不能不过迥龙桥。
在古代,迥龙桥是通往闽江下游和闽东的唯一通道。当时王审知开辟甘棠港,闽安是甘棠港到福州的必经之地。22公里长的邢港河堵住了南北的交通。迥龙桥建完以后,打通了闽东、浙江的陆地的通道,成为“海丝”的重要通道。
迥龙桥桥长66米,宽4.6米,有4墩5孔。除了桥面有花岗石梁被三条水泥桥梁替换外,桥的主体还是唐朝的样子。杨成和说,迥龙桥也是福州780多座桥当中最古老的桥。
身处迥龙桥上,两边是连绵起伏的棋盘山。棋盘山挡住了闽江入海口吹来的狂风,使得闽安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这也是当年贸易繁荣的一个原因。
平视桥面,桥栏上的36个石雕形态各异,有宝奁、莲花、海兽、官印各种图案,而每一座石雕都有一种独特的象征。宝奁是古代女性的梳妆首饰盒,它会出现在桥上绝非偶然,这象征着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女权统治。莲花象征清白与廉洁,骑在海浪上的海豹则代表了出海的船员。如今,承载着彼时繁荣贸易的桥身,却依然坚挺。
低头俯视,桥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航道。杨成和说,这条河原本叫“迥龙河”,但随着迥龙桥的建起,南北岸的交通顺畅,许多货物从闽安运到东南亚各国,福建运抵京城的粮食也要经过这里,从刑港运出,海上贸易盛况空前。“迥龙河”也随之更名为“刑港河”,“刑”有着旺盛的意思,很好地将当年的繁华盛世记录并流传下来。
侧看迥龙桥,它的4个船形桥墩气势恢宏。恢宏的外表下还蕴藏着它强有力的抗洪功能。“在山洪暴发和海潮来临时,这种形状的桥墩可以减少水对桥墩的冲力”,杨成和说,桥墩上共铺桥梁25根,每根长12米重30吨。桥的建设更是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据专家预测,古时的人们或许是将石条放在船上,涨潮时,把梁靠在桥墩上,退潮时,再让船自动落下去。
在迥龙桥的北边是一座“圣王庙”,据说,迥龙桥在宋朝时,经常受到山洪冲击。人们认为是妖魔作怪,所以建起了“圣王庙”,明代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就把名字改成了“齐天大圣”,是整个福建纪念齐天大圣的三大庙之一。
协台衙门 “海丝之路”兴盛的“见证者”
闽安协台衙门坐落在闽安石头城遗址旁,衙门内立着一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镌刻“英军犯顺厦门报警”的石碑。
和杨成和一样,闽安协台衙门有着他们成长的足迹。杨成和的小学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以前我们的小学就设在衙门里,在这里学习,在这里玩耍。”衙门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前几年修复衙门时,他和其他老村民还一同给出了建议。如今,闽安协台衙门已经完成了一、二期的修复工程,未来,这里将成为一座军事博物馆。
杨成和介绍,闽安协台衙门为清代所建。唐代时,它是巡检司,宋代为监镇卫,元代也是巡检司,均监管税课司。明代设卫所,称监镇衙,兼管税课及福州市舶司闽安关口。清代闽安监管武口海关,是清代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继续和鼎盛的标志。
税课司与海上贸易而言,就是一个“安全门”。以前,税课司向外国贡船和运往东南亚的货船收税,缉查走私,打击海盗。税课机关一直延续到清代。海外所有的船进出福州,先要停泊邢港候检。琉球进贡的船在此检查封舱后,再用小船运到台江河口。
“当时福州80%的进口税由闽安海关征收。清同治到光绪年间,闽安海关以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开办马尾船政。”杨成和说,从唐到宋,因为海外贸易规模大,闽安税课司和巡检司的官员和管理人员从60人增加到180人。
目前,税课司旧址尚存长200米、深3米临江旧墙基。宋代以税课司为中心的口头街十分热闹,距税课司百米处的凤髻山顶有一座北宋建造的闽江口标志性建筑——闽安城隍庙。
据介绍,早在唐天宝元年(742年),福州就名列中国三大港口之一,闽安外埠是停泊港,是外国与本国商船进出福州的第一关卡。景福二年(893年),设置福州海关闽安税课司衙门。宋元明清各朝继续设立税课机关,巡察管理各县税务、缉私、巡捕海盗。税课司始终是福州古代重要的海上贸易和海疆事务的代表机构。
盘点
闽安古镇有11个全国唯一
1.闽安协台衙门
现存全国唯一海防军事衙门
2.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裙
全国百座将士墓唯一单列碑
3.闽安迥龙桥
全国石桥海图唯一石雕
4.闽安城里街
全国乡镇唯一用城里街命名的街道
5.闽安横江铁索
全国江河唯一军事防御大型设施
6.闽安皇帝殿
全国村级唯一代表两朝皇朝遗址
7.闽安都督府
全国唯一保卫台湾总指挥部
8.闽安对渡码头
全国唯一武口海关兼涉台对渡口岸
9.闽安税课局
全国唯一中琉贸易通关关卡
10.福建闽安水师
清朝全国最早设置的水师
11.闽安古渡口
北宋全国最早的粮食渡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