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民生 > 正文

永泰芋坑村村民搬出大山:生活更方便了 收入节节高了

2014-07-25 08:22: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永泰县塘前乡芋坑村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虽然人均林地在10亩以上,但由于70%的村民散居在大山中,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村民生活难见起色。通过造福工程,芋坑村村民搬出大山,聚集在美丽的新村里——

生活更方便了 收入节节高了

东南网7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通讯员 卢余清 董扬洁)

从永泰城关出发,沿203省道向东驱车30公里,到达塘前乡后再从绵延的山间水泥路盘旋而上,不久,记者便来到福州市新农村精品示范村——芋坑村。走进村里,只见青山绿水,白墙黛瓦,一幅典型的江南农村景象。

“你瞧,沿溪两岸这些错落有致的民房里,住的都是造福工程搬迁户。过去,他们都住在半山腰里,山路崎岖,有的老人十几年都没出过村。”村支书何明健告诉记者,芋坑村有176户626人,农田755亩,林地11420亩。虽然土地肥沃,村民人均林地在10亩以上,但由于70%的村民散居在大山中,农业生产的成本太高,大家的生活一直不见改善。

2006年以来,芋坑村通过造福工程将村民陆续搬迁出来,经过统一规划,在紧靠中心村的地方建起了新房。记者在现场看到,村民的住房基本上都是三层半的砖混小洋楼,依山而建,统一的外观设计,每户建筑占地100平方米。

作为第一批造福工程搬迁对象,40岁的兰日红感触最深。他原来住在5公里外的大坪自然村,那里海拔600多米。每次上山、下山,光石阶他就要踏2000多个;来回一趟,就得花3个多小时。“家里虽有几亩良田,可都在山脚下。播种、插秧、除草、挑担子、晒谷子……每次劳作我都得往山下跑,就连买个基本的生活用品,也少不了几番折腾。”兰日红告诉记者,因为山路不好走,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很少下山,有的二十几年都没有离开过家。

最让人苦恼的,就是有村民生病了。兰日红印象最深的是,村民们常用自制的简易竹架子把病人抬下山,再送到乡里的医院。“记得有一年,村里一个小孩半夜突然发高烧,几个青壮年轮流背着孩子下山看病,可因为山路湿滑,耗时过多,最终孩子没有抢救过来。”

从山里搬出来后,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新村的教育、医疗、商贸等配套设施陆续建起来。芋坑村不仅有了幼儿园、小学、卫生服务站、超市,基础设施也日渐完善。公路直通到村民的家门口,房屋立面统一改造顺利完成,村里还铺设了数公里的地下管道,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村庄绿化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

让村民们更欣喜的是,造福工程不仅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了,收入也节节攀升。

68岁的村民李启光原来住在连井自然村,到新村要走3公里的山路,居住条件也很差。“我们一家5口人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楼板和门框都被白蚁蛀空了,头顶上经常掉下碎沫子,晚上睡觉总是提心吊胆,担心房子随时会坍塌。”更让李启光沮丧的是,家里虽然分到了几亩农田和几十亩山地,但农田在山脚下,山路崎岖,生产效率很低;山地里的毛竹虽然长得粗壮,可就是没人前来收购。他只能扛着竹子往山下运,但一天运不出几根,赚不了几个钱。

2012年,李启光通过造福工程搬迁到新村后,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在农田里栽下了柑橘,在山地里种下了枇杷等果树。现在,他一年的收入在10万元以上。去年,他还买了一辆农用车,专门用来把水果运到外面去卖,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芋坑村的村民不仅种植枇杷,还养殖蜜蜂,提取的蜂蜜每年收入也很可观。“去年,我们村的村民人均收入就超过1万元。”何明健说。

由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芋坑村被评为福州市新农村精品示范村。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或旅游观光,或采摘水果,或河边垂钓,悠闲又自得。村民们趁机卖起了土特产,有的把自家的房子改成旅社出租,有的则开起农家饭店。

记者来到村民何健开办的农家饭店,发现到这里尝鲜的游客还真不少。“要是碰上周末,人就更多了。我还请了几位村民帮忙呢,一天的营业额在万元以上。”何健原来在外地的一家酒楼当厨师,收入也不错。2012年,听说村里建设得很好,他就回家开农家饭店。因为食材新鲜,厨艺一流,现在,饭店的生意越来越火爆。

“下一步,我们将把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何明健说,明年村里还打算举办枇杷旅游文化节,用丰富多彩的畲乡文艺表演等吸引更多游客。届时,还将开展吃枇杷比赛、枇杷树认养、枇杷采摘、农家乐体验等休闲互动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