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不少人忙于工作或应酬,有的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忽略了对家人的关怀,这些人被称为“失陪族”。这类现象的滋长,对家庭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 心里装着家人,才能营造幸福
东南网6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包骞) “今年的端午节,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是酸酸的。”18日,在福州某电信公司做客服的袁丽丽对记者说。 袁丽丽是江西人,大学毕业后来福州工作,很少待在父母身边。今年端午节,她回老家探望父母,发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这才知道前些日子父亲不小心摔伤了。好一段时间没和父母联系,袁丽丽心里十分内疚。 都市里,不少人沉浸在快节奏的工作中,不经意间,他们就忽视了陪伴家人,错过了和父母、伴侣、孩子的交流。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被称为“失陪族”的人们,是否该重新审视自己对家庭和亲人的关怀责任? 记者在百度中输入“失陪族”一词,对其定义是这样的:失陪族,指的是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家人的精神关怀,错过了许多与家人相处美好时光的新族群。 对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80后小陈来说,和家人分居两地的日子即将过去。今年9月,他就能把女儿和父母从江西老家接到福州生活,“咬牙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大房子,就是为了让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 小陈在福州一家金融机构工作,4岁的女儿在老家读幼儿园。女儿出生前,小陈匆匆赶回去,出生一周后,他就回到福州。半年后,小陈才又返乡见孩子第二面。 “刚来福州那会儿最艰难,妻子还没找到工作,只能暂时做兼职。”小陈说,由于两个人都很忙,女儿只好一直放在老家由父母带,每年春节、国庆假期才能团聚。 孩子学会喊“爸爸”时,小陈不在身边;孩子学会走路时,他也不在身边。错过这些时刻,小陈一直觉得心酸:“有些遗憾,也有无奈。希望今后没有这样的遗憾。” 在异地工作的小陈有诸多遗憾,泉州本地小伙庄新新对疏于陪伴父母也心存愧疚,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他后悔不已的事。 “平时,我和弟弟都很忙,两位老人就盼着孩子们趁端午节回家一起吃顿团圆饭。”小庄说,吃饭时,父母问起他和弟弟的工作情况,他们有一句没一句地应付着。后来,弟弟干脆拿起手机躲到一旁玩游戏,他则时不时地回复朋友的微信。 “你们就和手机过吧!”父亲发怒了,饭没吃完就回了房间。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变得气氛尴尬。后来,小庄赶紧收起手机,进屋劝说,才平息了父亲的怒气。 “真后悔!平时陪伴父母的时间就少,回家了却又忽视了和他们的交流,形式上有陪,精神上却是失陪了。”小庄说。 相较于小陈和小庄的醒悟,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不少“失陪族”并不以为然。“我爱我的家人,但抽不出时间陪伴,因为我想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成了他们的共同理由。 “不可否认,日益繁忙的工作是导致家庭成员共同分享家庭生活时间减少的原因之一。”长期关注社会问题的福州二中党委书记郑捷认为,大部分年轻职场族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在家庭生活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但这不是“失陪”的主要原因。她说,“失陪族”中,除了人在异乡等特殊因素外,不少人是淡漠了家庭责任,忽略了对家人的关怀,使都市中出现不少隐形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郑捷表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大多数老年人在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能力,但一些老人在精神层面的强烈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为人子女应多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关怀,这样,一家人才能幸福。此外,与家人的心理疏远反过来又会给自己带来许多负面情绪,导致焦躁、易怒等,这对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 省妇联权益部部长袁素玲认为,“失陪”可能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弱化。儿童3岁以前和父母有生理基础上的联系,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对感情上的影响还不算太大。3岁到6岁是孩子和父母建立心理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段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把对父母的依赖转向身边其他人,一旦这种替代关系建立起来,对父母的感情就会逐渐弱化。 编后>>> 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人们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两者可以平衡,还可以相互促进。家庭是情感的重要港湾,与家人多些交流与陪伴,有了家庭幸福感,就能有更愉悦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希望“失陪族”增强家庭责任感,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多点时间留给家人。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家人,才能够营造出幸福的家庭。 |
相关阅读:
- [ 06-13]早教工程,让孩子人生有个好的起点
- [ 06-10]“福建最美家庭”“乐和之家”:用爱撑起一片天
- [ 06-02]同在蓝天下 福州孩子们温暖共度六一儿童节(图)
- [ 06-01]留守儿童小连川“六一”心愿:妈妈回家看我一眼
- [ 05-16]平潭加速网格化建设
- [ 02-05]春节工地上过:海峡奥体中心6名留守工人紧张忙碌
- [ 01-27]“洋留守”儿童被“打包”的童年 幼时被“快递”回国
- [ 01-24]55名“爱心妈妈”结对留守儿童 送上新年礼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