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民生 > 正文

不砍树也致富 好环境方出好效益——走进闽清山里人家

2014-04-25 08: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4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通讯员 邱国文)

“我的儿子在闽清县城打工,但现在,他挣的钱还没我多。要不是因为孙子在县城上学,我都想劝他回来。”4月22日,闽清县雄江镇梅洋村61岁老人陈存森自豪地对记者说,这里究竟有多好,你们要看看才知道。

梅洋村位于雄江镇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当天,在陈存森的带领下,记者从闽清县城向西出发。随着车子在连绵起伏的大山中穿行,记者发现,越往前走,山路越崎岖,人迹越稀少,而树木却越茂密,河水也越清澈。远远望去,公路挂在山腰,就像一条纤长的丝带,缠绕在青山绿水间。

一下车,记者就看到一片迎风摇曳的花海。“这是我们合作社种的金银花,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采摘了。”陈存森对记者介绍说,他现在是闽清雄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他们村里有五六十位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金银花一年有2个采花季,大概持续2个月,这2个月他们拿的是计件工资。而在其他月份,他们忙于除草、除虫,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能拿到105元钱。仅种植金银花一项,他们一年的收入就有五六万元。

“我们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90.5%,水质也好,因此种植的金银花品质特别好,售价也高,1斤能卖到400多元。”陈存森说,沾了生态光的,还有他们家的脐橙。他带着记者来到果园。刚进去,记者便觉满园芬芳。抬头一看,只见一朵朵小白花在橙子树上盛开。“从外地引进的纽荷尔脐橙,在这里结出的果实特别甜。每年,旅游团都会带着游客到这里来采摘橙子。去年,我种的200多棵果树产了5000多公斤橙子,不到1个月,就全销完了。”陈存森开心地说。

“好的果实是好环境的恩赐,我们赚钱赚得也舒心。”陈存森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他是闽清白云山国有林场的一名伐木工。林场一年伐木的产值达800多万元,因此他的待遇并不差。可一年要砍掉一万立方米树木,看着逐渐稀疏的山林,陈存森开始害怕了。“土壤变松软了,山体滑坡加剧了,动物也明显减少了。更严重的是,原本清冽的河水开始变混,水里的木块、泥块大大增加了。以前下一场雨,雨停后第二天水就能变清;但大量伐木后,河水复清却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山上的树木一天天地减少,陈存森和同伴们一边为生态恶化忧虑,一边却为了经济利益不得不继续砍树。到了2000年,这种状况有了改变。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白云山等国有林场的经营模式也由以砍伐为主,转为以护林为主。陈存森失业了,但他心里的包袱却放下了。“山林是我们的家园,如果毁在我们手上,我们会被子孙后代戳脊梁骨的。”

陈存森告诉记者,现在的白云山林场,已经变成一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林场。比起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白云山的海拔更高,有1000米左右。记者一下车,就感觉空气里有浓郁的树木清香。

据白云山林场副场长黄财生介绍,该林场种植有杉木、马尾松等几十种树种,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场经营面积的60%。记者看到,在林场内的森林公园里,不少老人正带着孩子前来观光、健身。“在保护的同时,我们也尝试发展林下经济。”黄财生说,今年他们想在樟木林下种植红菇,现在红菇的市场售价一斤可达900多元,如能种植成功,可为林场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实际上,自从去年县里发布发展林下经济的规划方案后,各大林场已开始尝试这种‘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方式。”黄财生说,以自己待过的美菇国有林场为例,去年全场68名职工集资200多万元在林下种植金线莲,年底收成后一斤卖了7000多元,当年就收回了成本。

记者随后走访了闽清县林业局。县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林春告诉记者,该县已建成金线莲、蓝天飞鸡、金银花、毛脚鸡、灵芝等初具规模的林下养殖示范基地10个,截至目前,共有1.3万名农户从事林下种植。目前全县共有林业合作经济组织48个,入社农户2000多户,带动农户2万多户,带动发展林业基地近5万亩。“我们相信,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双赢。”林春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