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社会 > 正文

福州有会所偷卖穿山甲 森林公安突查遇取证难

2014-04-24 06: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4月24日讯(海峡都市报)

关注理由 买食珍贵野生动物要担刑责,但海都记者前日暗访发现,福州仍有一些会所在偷偷售卖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详见:福州隐秘会所偷卖穿山甲 吃珍贵动物将担刑责)。昨日,福州森林公安成立调查组,对记者暗访的“林绿紫燕”等会所展开突查。

执法人员介绍,一些餐馆、会所售卖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时,会把野生动物藏在其他隐蔽地点,有客人下单,再送到厨房加工,很难抓现形,查处时常遭遇取证难。

见报后警方突查会所,未见野生动物

昨日,福州森林公安除了突查本报曝光的“林绿紫燕”等两家会所外,还查了其他一些会所。但在行动中,执法人员并没有查到野生动物的踪迹。

福州森林公安的一位执法人员介绍,不少偷卖珍贵野生动物的会所,都比较隐蔽。这些会所为防止被警方查到,野生动物都不会存放在餐馆或会所中,而是藏在其他较远的隐蔽地点,或者有专门的供货渠道。有客人下单,他们才会派人把野生动物送到厨房,立即加工。因此就算执法部门得知某间会所售卖野生动物,也很难取得证据。

在近几年的执法中,只破获了几起餐饮单位贩卖穿山甲的案件,而这些案件多数是收到举报才查获的。执法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加大巡查的力度,对福州的餐馆、会所展开巡查,给这些餐馆、会所以震慑。

“野味会所”深藏小区 只接受熟客

在福州到底有多少“野味会所”?昨日,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业人士透露,近几年,福州冒出了不少售卖野生动物的“野味会所”,售卖的主要是穿山甲、五爪金龙(巨蜥)、娃娃鱼、猫头鹰等,消费高昂。

该人士介绍,记者昨日暗访的桂香街一带,这类“野味会所”就有4家。另外,东水路东方花园内有一家,台江万达附近有一家,后县路上有一家,华侨新村内也有几家。据他提供的线索,记者在东水路东方花园进行了暗访,可惜线索指向的单元房,大门紧锁,外面看不出端倪。记者敲门,房内无人应答。

据介绍,不少“野味会所”都藏身在一些居民小区的套房内,专门经营野味等“特色菜”。每天只开2到3桌,只接受熟客预订,非常隐蔽,平时都关着门,还设有监控、眼线,平时即便有人敲门,都不会开门。这些会所的隐秘性很受一些特殊客人欢迎,生意兴隆。

记者还了解到,在福州专门走私穿山甲等野味的有三四个团伙。其中一个团伙,在福州负责发货的是南平人,穿山甲等野味,先从越南、缅甸等地走私到云南,经麻醉后由汽车运至福州,有的则在境外宰杀后冰冻运输。

“知道或应当知道”较难界定

昨日,本报《福州一些会所仍偷卖穿山甲》一文见报后,随即被新浪网、腾讯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转载,也引起众多网友的讨论。一些网友表示,立法惩罚吃穿山甲等珍贵野生动物的行为很必要,剪断贪吃的舌头,没有需求就少了杀害。

此次提请审议的草案中指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为食用或者其他非法用途而购买的,属非法收购。”其中“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这一前提条件,也引起网友的讨论。

记者就此专门咨询了福州森林公安。一位执法人员介绍,在实际的执法中,如果有人否认知道,就需要同桌2人以上的证人举证,而这些证人在举证前要承认自己知道,因此对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情况比较难界定。实际如何执行,要等草案细则出炉后才能确定。不过,他认为,即使面临执行难,买食珍贵野生动物入刑,也是立法的进步。

医生:食用野生动物害多益少

在“野味会所”中,餐桌上最常见的是蛇类,很多人甚至喜欢生吞蛇胆。一位长期从事中医研究的专家介绍,鲜蛇胆虽然含有促进消化的成分,也具有某些解毒功能,但同时也含有毒物质和寄生虫,盲目吞服鲜蛇胆,非常容易损伤人体内部器官,还会导致肝、肾功能衰竭。

专家介绍,人类与野生动物有许多共患疾病,比如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口蹄疫、流行性感冒、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炭疽、土拉杆菌病等。另外,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也可能引起200多类寄生虫病,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在野生动物身上广泛存在。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一位教授介绍,研究表明,一种生物往往同时与10~30种其他生物共存,某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引起严重的连锁反应,而连锁式的物种灭绝危机,也威胁着人类自己的生存基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