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社会 > 正文

在榕打工10年忘记故乡春节样子 明年举家迁回重庆

2014-01-23 09:50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余洪明一家五口10年来就生活在不足15平方米的出租房内

东南快报记者翟星理/文刘朔/图

提及春节,来福州打工10年的余洪明略显伤感,“我已经忘了重庆的春节是什么样子”。

余洪明2003年年底从重庆丰都县的农村老家来福州之后,就一直租住在晋安区前岐村,从没回家过一回春节。他以水电、装修零工为生,养活了两个孩子、妻子和老母亲。

10年的坚持可能在一年之后结束,余洪明希望2014年在福州多挣点钱,然后全家5口人落叶归根。

▲在榕过了10个春节,川音已夹杂福州话

前几天,在前岐村聚居的重庆、四川籍打工者正忙着搬家,他们租住了十几年的房屋即将被拆迁。

搬运行李的人群中,余洪明尤为活跃。他身材结实,头发蓬乱,口音有些特别——福州本地词汇和川话口音使他的普通话听起来有点蹩脚,这可能是因为他在福州呆得太久了。

前岐村一条阴暗的弄堂里不足15平方米的出租房,就是余洪明一家5口在福州生活了10年的地方。出租房没有窗户,也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中午12点也要开灯才能看清楚室内的摆设。

2003年底,余洪明从重庆丰都县来到福州打工。一个月之后,他无法忍受没有亲人陪伴的生活,把母亲、妻子和刚刚3个月大的女儿都叫来福州。从此,这一家人几乎没有回过重庆老家。

“刚来那几年也想回去过春节,但是不敢。”余洪明口中的“不敢”,是指往返的路费加上走亲戚的花费让他无法承受。

经济条件好转之后,余洪明和家人也还是不想再回家,因为重庆老家的亲人几乎都到外打工。更直接的原因是,老家的土房早已垮塌,“回去也是无家可归。”

但余洪明对重庆仍然无比怀念。在福州度过的10个春节,余洪明会带家人去同在福州打工的亲戚家串门,吃顿团圆饭,然后花大把的时间和前岐村的重庆老乡们打牌、聊天。

前岐村重庆籍务工人员众多,在这里余洪明感觉似乎从未远离故乡。

▲没有稳定工作,坚持做杂工养活一家人

前岐村的这间出租房每月房租300多元,这让余洪明相当满意,即便这里连厕所都没有。

之所以一直没有搬走,余洪明的目的是“攒钱”。他在福州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一百多斤的钢筋,全靠单人的人力操作灌上水泥浆,凝固成大型立柱。

这份工作他做了将近两年,每天工钱50多元,当日结算。直到有一次,余洪明眼看着一个工友被一条从天而降的一百多斤的钢筋砸中,他决定放弃这份工作。他开始尝试学习技术,“水电、装修、钻探现在我都能做。”

但即便如此,他到现在也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因为“工地的工期一到,就不知道下一个工程要等多久,必须自己出去找。”

余洪明做过最惊险的工作是更换空调外机,每天系着安全绳爬到阳台外。虽然这份工作每天的工资在300元以上,但余洪明做了一个夏天之后决定不干了。“有一次在白金大厦32楼换外机,往窗户外面一看,腿都软了。”

靠着这些年攒下的辛苦钱,余洪明养活了母亲、妻女和出生在福州的儿子,并且在妻子老家重庆长寿县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但是他一次都没回去看过。“夏天秋天都很忙,冬天赶上春运,票很难买到。”

▲“落叶总要归根”,明年可能举家回迁

今年的春节,余洪明仍然在福州过。一对儿女是他留在福州奋斗至今的原因,但也是他决定明年带全家人回重庆生活的原因。

10年的打工生活已经让余洪明感到些许疲惫,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的生活就是“漂泊”。

而随着他“漂泊”长大的两个孩子,户口目前均落在了妻子家乡,考虑到升学问题,余洪明萌生了回重庆生活的想法。

余洪明说,儿女们平时吃的是重庆口味的家常饭,能听得懂重庆话,知道自己是重庆人。除此之外对重庆一无所知,“但是根还在重庆老家。”

2014年可能是余洪明一家在福州“漂泊”的最后一个年头。“今年能挣个三四万,我就带他们回重庆,不在福州了。”余洪明说完,又燃起一根烟,锁好生活了10年的出租房单薄的木板门,跑去帮老乡把最后几大包行李搬上等候已久的小面包车。

十年远离故乡、拖家带口的打工生活,换来在老家的一套房子和并不算丰厚的积蓄,这样的付出值得吗?

余洪明想了想说:“如果一直在重庆老家务农,可能都养不活这一大家子人。我还有其他改变命运的方法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