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民生 > 正文

女性“方便”何时真正方便?

2014-01-13 08:5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姗 陈旻 文/图)

女厕门前排长龙很常见

“参加商场组织的‘1314跨年夜’活动,结果快被内急憋晕过去了!”刘小姐无奈地告诉记者,2013年12月31日晚上,她在台江区某商场女厕所门口足足排了15分钟的队。

男厕空荡荡,女厕排长龙,在城市中生活的女性经常会在公共场所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

“我们大人还能等,可带孩子去逛街,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尴尬。”一位女士无奈地表示,由于排队时间太久,2岁的女儿等不及,她不得已在厕所的拖把池帮孩子解决了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厕排队更是痛苦。年过六旬的陈大妈每天早上都要去福州西湖公园跳舞,可附近的女厕仅有4个厕位,经常需要排队。

“2013年国庆期间,我去爬鼓山,景区大门附近女厕所排起了长龙。”陈小姐告诉记者,在排队排得“生不如死”的那一刻,恨不得冲进男厕解决。

还真有人把陈小姐的想法付诸实践,“我曾经在某超市遭遇了‘厕所惊魂’。”一位男士告诉记者,那次他刚准备如厕时,一位“风一样的大姐”冲进了男厕最里面的厕位,“吓得在场男性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一条名为“五月天福州演唱会结束后,省体男厕沦陷”的微博也在网上疯传。2012年底,五月天在省体育中心举办“诺亚方舟”巡回演唱会,2万多名歌迷到场观看演出。由于如厕难,部分女歌迷“抢占”了男厕,男女共用一厕。

尽管早在2011年前,我省就规定新建公厕厕位的男女比例应为1∶1.5至1∶2。然而,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甘满堂教授曾经指导学生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公厕缺陷》的社会调查时发现,公厕男女蹲位比例未按《福建省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建设导则》要求设置,大部分公厕男女蹲位比例仅为1∶1,少数甚至为2∶1。

高校公厕或可“重女轻男”

在师范、艺术类等“阴盛阳衰”的院校中,这一情况就更突出了。

2013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仓山校区通知,由于学院新生男女比例为1:18,女厕所相对不足,决定将外语楼2楼男厕所改造为女厕所。

“以后课间如厕方便多了,终于不用排队了!”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名女生告诉记者。据介绍,外语学院2013级女生高达240多人,然而外语楼的女厕所仅有6个隔间。女生如厕难、上课迟到的现象曾经几乎每天都发生。

“在男女比例比较悬殊的地方,男女厕的面积与坑位数量设置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刘小姐深表认同。毕业于艺术专业的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一起由“女攻男厕”引发的“战争”。“有一个学期,我们年级舞蹈专业的女生被临时安排在中文系的宿舍楼。女生人数爆满,女厕却没有扩大。”某一天,无法忍受的“辣妹子”们冲进了男生厕所。

作为女性如厕难的重灾区,早在2012年底,国内12所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曾联手呼吁,致信校长要求扩建女厕。据了解,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改进。

推广性别友善厕所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两性小解时在厕所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为:男性为39秒(±6秒),女性为89秒(±7秒),即女性的如厕时间平均为男性的2.3倍。在男女各有4个厕位的条件下,女性排队人数将是男性的64倍。如果再算上成年女性生理期的特殊时段,女性如厕时间会更长。”甘满堂教授说。正因如此,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已适当增加了女厕厕位的数量,女厕却依旧“供不应求”。

“除了增加女厕面积、厕位数量,还有个解决办法是推广‘性别友善厕所’,即男女通用厕所,可以大大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甘满堂教授建议。

“现在,福州街头随处可见的移动公厕就是性别友善厕所。”甘满堂教授解释。

近年来,改建“性别友善厕所”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专家呼吁,将人流量多的公共场所的厕所改造成男女通用的厕所,提高对男厕位的利用,解决女性公共场所“如厕难”问题。

“有些女性觉得和男性共用厕所不方便。”甘满堂教授说。对此,他建议所有厕位,包括小便池和蹲位,都应设置独立隔间保护隐私。针对蹲位,可将每个厕位两边用砖墙砌起,中间装上门形成独立隔间,不论男女,如厕只需关上门就可,“蹲厕一砖到顶,解决隔音问题,避免女性如厕尴尬。”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