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政经 > 正文

蔬菜追溯系统明年底投用 福州82家超市肉品可追溯

2014-01-08 10:01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有何解决办法?】

改多头认证为统一认证

今后,福州在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上有哪些解决的办法?杨俐丽、吴根茂、林国镜、林发金、刘建忠等多名代表对进一步完善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代表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标准,细化标识管理,更统一、更清楚,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注重食品标识的国际通用性,密切跟踪国外最新标签规定情况。应加强对过敏源、转基因、添加剂等内容的标准制定,严惩食品标签说明中虚假和夸大成分行为,依法追究肇事者刑事责任。

代表们还建议,统一与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和追溯标准,将目前实行的“多部门按环节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单部门按产品链条式的管理模式”。强化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监管主体和相互职责,形成合力。杨俐丽认为,食品可追溯体系包括生产、物流、消费、监管等方面,只有各方面无缝衔接,才可能使可追溯载体实现“环环相扣”,相关部门才能在必要的时候对问题产品一查到底,消费者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保障自身利益的信息。

“本着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原则,以保障消费者安全消费为前提,建立统一、权威的认证标准体系。”杨俐丽等多位代表建议,我市可改多头认证为统一认证,政府需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管理,把多头认证、多头管理变成统一管理,使分散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重新树立认证的权威性。

同时,杨俐丽等多位代表建议,我市可以改收费认证为免费认证或只收少量费用,变“终身”认证为“有效期”认证。代表们认为,认证机构应是公益性机构,不能把认证商品化。同时,认证也不能搞终身制,应设定认证有效期,并定期对认证产品进行抽查检测。

代表们提出,相关部门也可鼓励和帮助企业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选择符合条件的信息化系统和建设方式,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实行食品溯源制度,监督和跟踪食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业务流程。

【今明两年有何新动作?】

蔬菜可追溯系统明年底投用

7日记者专门连线采访了市商贸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13年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上,福州市被列为第四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继猪肉可追溯系统建成后,我市近期将启动蔬菜可追溯系统建设,计划在2015年底投入使用。

“蔬菜可追溯系统项目建成后,无论是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还是餐饮等环节的蔬菜都将实现全程可追溯。”市商贸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肉菜为对象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力争在2015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城区主要肉类和蔬菜批发市场、大中型连锁超市、室内农贸市场、食品加工企业、餐饮食堂的追溯体系,确保流通节点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流通信息链和责任追溯链。

另悉,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目前也已完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软硬件采购调试等前期准备,并由各地推荐了47家各类型餐饮服务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开展追溯工作。

□延伸阅读

国内外可追溯系统这样建设

上海首批纳入追溯系统的有7类重点食品,包括畜肉、粮食、乳制品、食用油、蔬菜、淡水鱼、冻禽,对主副食品安全计划进行“一站式”追溯。凡是纳入可追溯系统的食品,都必须提供可追溯的信息资料,其中包括上海本地食品以及外省市入沪食品。2011年已先完成猪肉、蔬菜、牛羊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目前,粮食、水产流通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也已经确定。执行可追溯系统后,去年前10个月,上海市食品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4.2%,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中向好。

据悉,今年上海还计划兼容所有的信息标签如二维码、条形码等,这意味着如果无法提供可追溯的源头,那些食品将无法进入上海市场。

欧美等发达国家可追溯系统主要在产品及属性信息有效标识基础上,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外,还实现了产品可召回,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可追溯体系。

(福州晚报记者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