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1日讯(海峡都市报)又到“双11”,在众多电商的大力宣传下,消费者的血拼热情再次被点燃。不少买家摩拳擦掌等着“双11”到来。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双11”之中暗藏不少“陷阱”,消费者应擦亮眼睛以防遭遇被“坑”。 陷阱一 打折之前,暗中抬价 先涨价再降价,这一实体店惯用的促销伎俩在今年“双11”电商大战前夕已见端倪。 研究生小臧告诉记者,几天前,她在某大型电器购物网站上看到该款相机标价5099元,“第二天早上再看,就涨到了5999元,这是在为‘双11’打折做预热么?” 陷阱二 人气赚够,“特价”缺货 以某样“特价商品”吸引客户进店消费,从而带动别的商品销售,这种促销手法也不鲜见。然而,不少买家却反映,一些店铺里“特价商品”经常付款后不发货,卖家给的解释是“缺货”、“售罄”或者“备货不足”。 陷阱三 假货水货,鱼目混珠 低价商品中,也不乏品质存疑的假货、水货鱼目混珠。去年“双11”,就有不少网购了“花王”纸尿裤的家长通过微博等多种渠道控诉维权,反映孩子用了网购的“花王”纸尿裤,出现红屁股、水状疱疹溃烂的症状。 陷阱四 商品低价,运费“坑人” “价格战”之余,消费者往往不太在意的网购运费其实也暗藏着“猫腻”。有不少消费者爆料称,促销商品很低价,运费却是“天价”。 “买了一套沙发,价格挺便宜,邮费当时付了200元。没过几天,物流却打电话来让我去郊区一个地点自提,否则送货上门要加价300元。我只好多花300元。”长沙的何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陷阱五 “双11”最低,只是传说 “都说‘双11’全年最低价,可事实却不是如此。”网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去年的“双11”,她凌晨特意起床“秒杀”,终于以“年度最低价”购买了上千元冬装。 “双11”过后几日,卖家果然恢复了原价,刘女士很得意。却不想,没过几天,卖家将价格调到了更低。
|
相关阅读:
- [ 11-04]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底气在改革
- [ 10-28]路边“陷阱”,为何 “咬人”?
- [ 10-25]全世界最负盛名的30张照片
- [ 10-15]2013诺奖警示金融资产泡沫风险
- [ 10-05]福兴大道北段与化工路交叉路 无盖窨井“咬”住车轮
- [ 09-26]“馒头限购令”为何备受诟病
- [ 09-24]走出“制度陷阱”
- [ 09-17]伊朗总统:伊朗承认叙利亚任何一位民选总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